成都宝墩遗址发现4500年前水稻田,系长江上游首次发现

2021-06-07 11:00:00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天府田园画卷是如何绘就的?刚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考古人员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目前该遗迹已经进入鉴定阶段,如果能够确定,这将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考古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宝墩古城还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宝墩遗址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68个、灰沟8条、墓葬5座,垫面遗迹1处、护坡遗迹1处,出土数以万计宝墩时期陶片及几十件石器,发现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同时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

之前,通过植物考古,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通过不同遗迹水稻、黍、粟出土比例分析,确认了宝墩时期先民农业经济结构以稻谷为主、兼种粟和黍,同时采集野豌豆、薏苡属等植物作为植物的补充。 ( 记者 段祯 受访者供图)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