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主持召开市政府第134次常务会议,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研究审议《成都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21-2023年)》《成都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修订)》等议题。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前瞻性改革举措
会议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要深入研究梳理“放管服”改革中不配套、不协调、不系统的问题,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节点,以清单化、路径化、项目化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标先进,系统找问题、逐一找差距、加快补短板,努力探索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改革举措,加快形成一批试点效果好、风险可控、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验经验。
要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协调配合,加强督查考核问效,确保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验收,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成都市青羊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综合一窗”办事窗口
抓住“用数”关键,布局城市超越的新赛道
3年前,成都印发《成都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有力推动了成都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3年过去,四川迎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政策机遇和“上云用数赋智”培育新经济的新要求,在充分学习借鉴上海、深圳、贵阳等城市经验后,成都对该政策重新修订,谋划未来三年的产业布局。
修订政策将有哪些亮点?政事君了解到,抓住“用数”这个关键,修订政策以强基补短为目标,提出了“强平台、促应用、壮企业、建生态”的成都大数据九条。比如,在深化数字化赋能、支持大数据企业发展壮大等方面,成都还提出了不少有力举措。
1、深化数字化赋能
成都创新提出加快构建行业级数据服务平台、产业级网络化协同平台、基于生态建设的投促中心和开源社区,实现政策支持重点从大数据产业“基础建设”向“用数赋能”的聚焦。例如,成都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或机构,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通道,以区域、行业、园区为整体,促进全渠道、全链条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打造数据供应链引领资源、人才、技术、资金流。这样的产业链网络化协同平台,在服务企业达到一定数额之后将给予补助,而成都的中小微企业也将得到平台至少一年的免费服务。
2、支持大数据企业发展壮大
成都将实现政策支持方向从市场主体培育向打造行业赛道领军企业转变,加快发现和培育一批本土大数据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每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50家大数据领军企业和高成长高潜力大数据企业,实施“一对一”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
王凤朝表示,大数据产业是未来有可能与发达地区并跑乃至超越的新型赛道。
要高起点起步、高水平谋划,深挖细分领域实现突破的关键点。
要凝聚发展合力,通过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平台建设、企业发展等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问计于企、问效于企,推动成都市大数据产业在全国走在前列。
要深入学习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发展经验,强化探索创新,鼓励先行先试,动态优化完善成都市大数据产业政策体系。
要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提高政府数据开发利用水平,推动各类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未来城市资产,在更好服务城市发展和市民需要的同时创造更高价值。
建好“里子”:明年底全面完成绕城内污水治理专项行动目标任务
会上审议的《成都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21-2023年)》,将为成都市民的幸福美好生活筑牢“里子”。
根据该方案,成都将遵循“全域统筹、近远结合、重点突出、供排协调”原则,科学编制排水专项规划,到2022年底,全面完成绕城内污水治理专项行动目标任务,到2023年底,新建、改(扩)建市政排水管网170公里以上,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0万吨/日以上,新增污泥处置能力1350吨/日以上。
1、全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成都将建立5-8年循环开展市政排水管网排查检测制度,确保市政排水管网有机更新;因地制宜开展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建设,严防非生活污水和未达标废(污)水进入污水管网;建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监管体系,确保系统动态和常态更新。
2、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
成都将优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布局,雨污水分流不彻底或管网病害较重的地区,按照污水处理规模与供水规模不少于1.2:1原则,适度超前谋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有序退出应急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加快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县城建成区所有新建污水处理设施要同步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新建污水厂再生水利用规模达70%以上。
▲成都市第一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厂 资料图
“面对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的新形势,政府制定决策必须考虑公共服务和资源承载能力,面向未来、留有余地,避免城市服务能力滞后于人口增长和区域发展水平。”王凤朝指出──
加快推进市政排水管网病害治理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有利于补齐污水污泥处置能力不足的短板。
区(市)县要结合人口区域分布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完善项目布局、建设时序,预留足够的发展承载能力。
要强化沟通协调,压实各方责任,严密组织实施,强化要素保障,确保项目推进按时保质完成,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在建项目施工进度的督查。
要加强对项目推进情况的监督指导,强化运行监管,推动治污能力有效提升。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