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都 “中优”区域将形成两个城市主中心 你知道是哪两个吗

2021-07-07 09:32:00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按照《成都市中优“十四五”规划》,成都“中优”区域将有一系列动作。其中有很多与我们有关↓↓ 

点击一:                   

天府锦城、交子金融城将成为2个城市主中心

供图  成都高新

以环城生态公园生态绿楔、扇叶状布局模式打造城市绿心,按照EOD(生态导向的发展)理念围绕城市绿心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以城园融合的空间组织模式推动重要功能向环城生态公园两侧集中。    

完善由天府锦城、交子金融城2个城市主中心,东安新城、北部新城、 青羊新城、武侯新城、杨柳湖中心、香城中心、八里庄中心7个城市副中心,熊猫之都、安靖、太平寺、凤凰山等片区中心构成的多级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供图 成都高新

将天府锦城建设成为体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天府文化传承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老城“中优”转型示范区;将交子金融城打造成为以金融产业和时尚消费为主要特色的都市级商圈,建设彰显现代文明、产城融合的高品质生活城区。    

以南北城市中轴和东西城市轴线组织空间布局, 体现城市历史脉络和时代魅力。依托“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南北城市中轴,串联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华西国际医谷、春熙路时尚活力区、成都文化金融商务区、成都国际商贸城功能区、成都西门活力创享城等,重点集聚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等核心功能以及行政办公、会议会展等服 务功能;依托“蜀都大道—日月大道”城市东西轴线,串联成都医学城、青羊总部经济区、三国创意园、少城国际文创谷、锦江新兴传媒功能区及东大街国际商务动力轴等,重点集聚文创中心等核心功能以及商业休闲等服务功能。

点击二:

构建“1+1+N”的城市色彩体系

加强城市设计对城市核心片区、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城市有机更新单元、临环城生态区地区等重点片区、重要地段的空间形态指引。

本报资料图片

塑造蓝绿交织的特色廊道空间,沿河道两侧划定水系廊道,划定两级城市通风廊道,沿机场起降区域、高铁及快速路沿线区域等打造大地景观廊道,依托重要开敞空间构筑从主城区看龙门山、龙泉山的观山视域廊道。塑造“山为屏、轴成脉”的中轴天际线,展现城市融于自然的空间格局;结合锦城绿道,利用环城生态区打造“两面远山两面城、一环美景绕山丘”的门户天际线;结合太古里、宽窄巷子、文殊院以及天府广场,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老城天际线。 依托锦江、金马河等核心水系形成沿江沿河生态人文发展轴,彰显水润天府的滨水空间轴线。

构建“1+1+N”的城市色彩体系,在居住区和产业区广泛使用天府黄主色系,形成温润亲切、清新淡雅的城市色彩意象;在重要功能节点使用基于川西灰、成都红、纯净白形成的淡彩色辅助特征色,塑造片区独特的色彩感知;在城市局部区域使用高彩度、低明度的点缀色,丰富城市色彩构成,提升城市活力。

本报资料图片

点击三:

盘活街坊里巷

摄影  袁弘

创新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坚持以重大支撑性项目为抓手,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形成高品质的生态基底。以高品质生态网络为纽带,统筹布局城市重大公共功能,多层次精准化配置社区公共设施,强化三网融合绿色交通支撑,提升生态宜居环境品质,建设一批承载城市新人口和新功能的城园融合片区。

实施锦江公园两岸空间形态优化提升及子街巷综合提升改造,推进滨水空间“车退人进”,结合绿道、滨水街道建设,有机串联沿线空间资源,盘活街坊里巷,形成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开敞空间体系,营造复合多元的滨水活力场景。

 摄影 袁弘

推动锦江绿道、锦城绿道等区域级绿道建设,加快推进城区级、社区级绿道网络化、全覆盖,通过“绿道+消费”“绿道+体育”“绿道+文化”“绿道 +科普”等形式,聚力产业植入和场景营造,塑造绿色新兴功能业态。 

强化“绿道+赛事”“公园+产业”“场景+消费”等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激发生态、文创、研发等新投资需求,培育生态美学、户外商业消费等新业态、新产品。完善以城市品质提升平衡建设投入、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的“双平衡”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生态投入—环境改善—品质提升—价值反哺”良性循环。(记者 袁弘)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