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交第一线揭秘:1952年7月1日从盐市口正式发车

2021-07-12 09:29:00   成都日报

1952年7月1日上午11时,成都公共汽车第一线从盐市口正式发车。车牌号为7✕10885的“长头车”第一辆发车,毛主席画像挂置于车头顶部,让市民可以远远望见。发班第二辆车是车牌号为7✕10961的“短头车”,朱总司令员的画像就挂置于挡风玻璃窗下方的车鼻处……16辆红黄车身的公共汽车穿梭于成都街道,是何等让人兴奋。这不仅是成都第一条公交线路,更是“劳动模范”第一线。1953年至1957年间,在首批驾驶员、售票员、保养工中先后诞生了全国、省市级劳动模范19人次。

为宋庆龄开车的成都女司机

当时公共汽车以“线”命名,至1963年5月1日,全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才统一改为以“路”命名。“第一线”开通有不少的幕后英雄,成都市公共汽车筹备处的韩晋忠、黄宝坤、郝松年等技师、技工们,睡地铺不回家,日夜兼程忙着把46辆万国、道奇、福特等老旧货车,重新改装打造成16辆新型公共汽车。

成都公共汽车第一线原规划为盐市口至火车北站,因梁家巷至火车北站的道路改造尚未完工,便改为盐市口至梁家巷。从盐市口至梁家巷有8个站点,线长4.2公里,配设备车16辆,计划班次配车12辆。时至当年8月,才把梁家巷终点站延伸至火车北站,线长达到5.9公里,延线后当月载客人次达到23万,比开线当月的载客人次增加3万。当时缺员最严重的是驾驶员,有部分驾驶员是从成都裕华纱厂借调来的。驾驶员们热情高涨,加班加点弥补了缺编,他们每月工资16元,乐于“加班不加薪”。

1956年,公共汽车驾驶员“清一色”男性的局面被打破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女售票员鼓起勇气找领导要学开车,公司办了个公共汽车女子驾训班,这也是四川第一个女子驾训班。从最初在车下售票,到后来车上售票服务,成都第一批女司机不怕吃苦,处处争先创优,其中129号车组的梁桂英更是连续6年获得成都市先进生产者称号。1957年3月7日,女驾驶员周惠群、邝桂华、吴桂蓉、李宗美为庆祝“三·八节”,在像馆合影纪念,为我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邝桂华驾训班毕业后,分配到了成都市正在筹建的小汽车出租站当驾驶员,成为成都“第一的姐”。一年后,她被调往北京工作,为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开车15年。

英姿飒爽的周惠群第一天开公共汽车就成了新闻人物。报纸刊发了《英姿飒爽女司机》的文章,“一位姑娘驾着披红挂绿的公共汽车缓缓驶来,车头红牌大书‘昨天的搬运工,今天的女司机’。等待已久的人们立即欢呼起来,惊叹声、赞扬声响成一片。成都第一位女司机就是周惠群,当时她才23岁。”周惠群是成都市第一位女驾驶员。1952年,她在成都市搬运公司当淘沙工因劳动业绩突出,于1953年下半年被分配到该公司汽车驾驶员第一期学习班当学员,次年3月29日通过樁考、路考、交通规章、机械常识4个科目测验合格毕业,毕业那天她刚满22周岁不久。1955年初,周惠群正式调入成都公共汽车公司当驾驶员。从那天起,她开公共汽车30年,没有任何行车事故,她还给自己定了条“铁纪律”,“不迟到、不缺岗”。公共汽车所有驾驶员上下班都乘不了公共汽车。1956年早班车上岗时间5点45分,晚班车下岗时间近晚上12点,哪又有公共汽车载他们回家呢?周惠群平时很节俭,但为了“不迟到”,买了一辆英国“兰令”牌自行车每天骑着上下班。1963年夏天,她因腹泻在成都市一医院输液,看着滴哒滴哒的输液管心头急,趁护士离房,她拔出输液针头,把一瓶药液一口气喝了,就跑去上班了,兑现了“不缺岗”的诺言。

戴红袖套的马路天使

公共汽车第一线是“无人售票车”,此“无人售票车”非今日“无人售票车”,是指车上无售票员,在站台上售票,乘客先买票后上车,到站下车后接受站台售票员的验票。当时大站配备2名售票员,小站则是1名。她们的标配是“六个一”:一个售票厢、一支手电筒、一支铅笔、一只口哨、一顶斗篷、一只红袖套。手电用于早晚售票照明,斗篷应对雨天和骄阳,铅笔是售票作记,口哨是指挥车辆进出站,红袖套是职业识别装。此外,售票员还有“兼职不兼薪”的工作,充当街头业务咨询员,回答乘客乃至路人的各种询问。成都公共汽车推出了第二线和第三线后,在车上配有1名服务员。该员没有车上售票职能,专门从事乘车安全宣传疏导和携老扶幼,她们也有职业装,即蓝色袖套,与车下的售票员形成了明显区别。1955年10月,成都公共汽车公司改革了售票方式,实施公共汽车车上售票模式。

售票员队伍里的女青年比例较高,年龄大都在十七八岁,相比于驾驶员和保养工的“清一色”男性,她们宛如“出水芙蓉”。幽默的成都人把戴红袖套的她们叫作“马路天使”。

售票员陈瑞书,一家三代人在公共汽车公司同岗奉献。1952年7月,她正式踏上了公共汽车售票员岗位,先在站台售票,后在车上售票,风去雨来一干就是8年。此后,被乘客交口称赞的她当了调度员,兼职也不少,如用木柴生火给驾驶员烧开水喝,时常被熏得泪流满面。她找的儿媳妇邓敏也是位调度员,再后来,邓敏又将“90后”的女儿刘茂芸送入了公交集团公司,同样是调度员。刘茂芸说:“奶奶和妈妈常说我赶上了公交大发展的好时代,是在用智能调度系统操作,哪像她们那时的‘手抄本’。但我却忘不了奶奶和妈妈热爱调度工作的精神。”

公共汽车第一线的售票员江含英、涂素群、杨淑辉、梁桂英,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争得8人次的省市劳模称号,其中领军人物江含英独取4次省市劳模称号。江含英爱她的乘客,被乘客誉为“百问不厌”的“勤务员”,江含英被同事称呼为“江二姐”,在同事们心中她仿佛是仅次于红岩书中“江姐”似的。售票员涂素群尾随其后,四川省劳模和成都市劳模的奖章各获一枚。后来公司领导培养她当了调度员,不久又当上了调度业务的副科长,在她的光荣榜上这样评价她的业绩:“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戴斗笠披蓑衣的调度员

16辆公共汽车是第一线的标配设备车,同样也就有了标配的人员。按当时的标准,应配驾驶员44人,售票员44人,保养工8人,干部14人,合计110人。但实际到岗人员有驾驶员37人,售票员42人,保养工7人,干部10人,合计96人,缺员量有10%。看这个岗位工种编制,懂行的一看就知少了调度员,其实,当时是把调度员岗位编制放在了干部这个篮子里了。后来大家也常说,调度员是一线生产的指挥官,也当然是“干部”了。

当时,第一线开行无什么行车作业计划,车辆调度也无明确的方案,所以调度员就临时使用“早来早走”的调度方式。驾驶员的作业方式分为早班和晚班的“两班制”,早班的头班车是6点发车,当班调度员和驾驶员唐成基、冯学勤、张玉昆、王润友、朱孟才、欧正荣等伙计们往往争先恐后抢着“早来早走”。所谓“早来早走”就是第一个到调度员处报到的,就发头班车,以此类推。为抢头班车,5点多钟就到岗的驾驶员便越来越多。

公共汽车第一线开行之初,调度方法最为原始,每发1班车都要到附近的店铺借打1次电话报告公司,此法是“吃力不讨好”。后来尝试时适调度法,发车频率由现场调度员掌握。就是这个“时适调度法”,锻炼出了一位最为优秀的调度员张光钰。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脖挂闹钟,另戴有一副近视眼镜,张光钰在公共汽车第一线的上岗形象,不经意就成为公共汽车公司的标志形象。他把线路配车、驾售人员、线路班次、修车调停熟记于心,在他的“调度棒”下,公共汽车总是恰如其分地把乘客载向各自目的地。

张光钰其实是个读书人。他在自传中说,“我是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读书,小学在温江苏坡乡小学毕业,后又考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初中部,初中毕业考入成都石室中学,直到1949年下期,因家庭经济恶劣便失学了,便回到原籍双流升平乡当小学教员。”1951年8月,张光钰幸运地考入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被编入第五期第四部第十五班当学员,于当年11月毕业,分配到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筹备处工作。1952年7月1日,张光钰便上岗当上了公共汽车第一线的调度员,不过当时还不叫“调度员”,而是叫“站务员”,但此岗位为干部编制。不过几年,张光钰已是鼎鼎有名的调度员和调度员培训班的中坚师资力量,他确实是位很善于把工作实践与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人。后来他的“徒子徒孙”是“桃李满天下”。张光钰一生,从公共汽车调度员到公司的调度长,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才光荣退休。然而,张光钰的“调度精神”并未退休,纵使成都公交早已是发达的智能调度系统,但所有调度依旧认为,张光钰是从业时间最长、业务最精、威望最高的调度员。(张建/文)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