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怎么建?空间规划怎么编?四川给出工作指南!

2021-08-07 08:01:00   四川自然资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指示精神

7月30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的工作指南》

 

要求各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资源环境禀赋特征

按照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要求

统筹发展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地上与地下、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合理制定落实公园城市理念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具体目标

并构建符合当地实际

体现公园城市理念特色的规划指标体系

《指南》提出

要把握好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的关键要点

0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 优先保护生态要素和自然山水格局。

◆ 合理安排城市建设拓展空间,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 着力营造内外联通城市生态网络,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打造山青水绿的生产生活空间。

02
以人为本、安全宜居
 
◆ 通过开门编规划等方式,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 同步抓好防灾减灾和风险防治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03

传承文化、突出特色
 
◆ 注重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特色,协调好文化保护空间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关系。

◆ 做好历史文化优势资源转化工作,构建独具魅力、体系完善的文化展示空间。

04

节约集约、低碳高效
 
◆ 把提高城市土地等资源要素利用效率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 积极采取空间复合利用等方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城市空间体系。

 

《指南》提出

完善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的规划内容

1、筑牢生态本底

锚固绿色底线

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识别生态重要和生态敏感区、明确生态保护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筑牢城市绿色本底。

构建生态网络

要保护好城市内部的自然生态要素,构建系统完整的蓝绿空间网络体系,努力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并通过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等措施,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强化连通融合

要协调好城市周边和内部生态空间的关系,提高城市内外自然生态网络的联通性和系统性,构建内部公园、绿廊与城市周边河湖、山体、林地、农田相互融合的生态绿地系统,使城市建设融入自然本底之中。

2、优化空间布局
 
合理确定规模

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统筹考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确保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与人口集聚流动趋势相一致。

调整空间结构

要守住生态安全边界,充分发挥城市周边重要生态功能空间、永久基本农田等的阻隔作用,推动城市实现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形成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空间形态,防止城市“摊大饼”扩张。

强化城市设计

要深入研究城市三维空间的组织方法,合理确定城市开发建设强度分区和空间景观营造模式,结合布局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绿地系统的打造,形成疏密有度、显山露水、集约高效,“园中建城、城中显园、城园一体”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

3、提升城市功能

增强服务能力

要以城市社区为单元,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加快构建多层级社区生活圈,并通过增加公共空间供给、鼓励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园绿地布局等方式,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完善交通网络

要针对不同城市特点,提出差异化的交通网络完善方案,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布局结构,因地制宜落实“小街区、密路网”理念,并通过打通“断头路”、疏通“毛细血管”、完善停车设施等方法,补齐道路交通设施短板,同步构建舒适安全的慢行系统。

提升城市安全

要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划定风险防控与安全底线,通过统筹布局防灾设施、适度提高生命线工程的冗余度、合理布局应急避险空间等方法,着力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奠定基础。

4、彰显地域特色

保护传承文化

要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和周边整体环境的保护管控要求,同步建立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保护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方式,着力延续历史文脉、彰显人文特质。

塑造特色风貌

要按照传承文化与体现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要求,通过提炼特色要素、研究风貌分区,打造特色风貌廊道、街区和节点等方法,构建识别性、感知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空间景观体系,着力彰显城市风貌特征。

强化场景营造

要把公园化街区、公园化社区的建设作为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的基础性工作,努力提高公共空间的绿视率,并通过植入新业态、营造新场景、引领新消费等方法,满足新经济对高品质空间环境的需求,进一步拓展空间价值、提升空间活力。

5、注重集约高效

盘活存量用地

要把节约集约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全过程,严格落实用地标准,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加大城市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探索多样化低效用地改造、开发利用模式,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快推动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再利用,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加强复合利用

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管理,统筹开发利用制度,促进地下空间开发,提高城市空间的复合利用水平。

注重低碳高效

要按照公交导向、产城融合的要求组织城市空间、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减少城市通勤碳排放,同时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一体化、智能化改造,构建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注重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力城市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型。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