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80天的集中整治,船员们的环保知识增加了,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常年在赤水河上跑船的“黔运1688”船长廖奇俊深有感触。廖奇俊跑船已有二十余年,靠船生活,靠河吃饭,他的船在整治行动考核中第一个通过,他说保护河流环境不仅能让自己更好地挣钱,同时也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指导船舶整改
廖奇俊所说的“80天的集中整治”,是泸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在赤水河启动的船舶污染物零排放专项整治行动。
记者了解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省航运绿色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6月3日,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在成都举行推进“绿水绿航绿色发展五年行动”启动仪式。5天后,泸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迅速行动,率先在长江支流赤水河启动为期3个月的船舶污染物零排放专项整治行动。
有序停靠等待作业的船舶
6月8日,召开赤水河流域船员大会
“高严标”落实要求明责任
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要求并参照长江沿线城市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泸州市交通运输行业赤水河流域船舶污染防治整改标准》,采用划分污染防治类别方式,逐一明确整改标准内容,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对标对标、对症下药。同时,压实责任,通过召开赤水河流域船员大会,从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生活垃圾三个方面逐条传达明确船舶污染防治整改标准,压实船员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积极做好限时整改、立行立改。
“地毯式”摸排整治不留死角
记者了解到,泸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对赤水河沿线和集中停靠点的船舶进行密集监管,确保在泸州水域运营的船舶均符合污染防治要求。驻点督查,支队派驻3个督导组到赤水河沿线区县开展驻点督导,对集中停靠点的每艘船舶,进行逐条上船核查整改情况,做到“整改合格一条、核查完成一条、投入运行一条”。上门检查,针对不方便在停靠点接受检查的船舶,支队执法人员应船主要求主动上门指导,精准服务落实整改。此外还采用了动态监管。以“人防+智防”相结合形式,在赤水河流域沿线和码头生产作业区、船舶停靠点建设整套固定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全高清监控设备37个,并接入大队值班室和支队指挥中心两级监管平台,实行“双重管理、实时监管”,由指挥中心专职监控人员采取24小时实时抽查方式,做到对码头、船舶、区域、人员监控全覆盖。
“多途径”引导 实现主动交付 集中整治成效明显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涉水行业一线人员的环保意识,制作了通俗易懂的《赤水河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船员应知应会知识》宣传册和《赤水河流域船舶污染防治小知识 》视频,在水运交通行业转载播放,在广大船员中发放宣讲,让船员充分认识推进赤水河流域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出台奖励政策,加强引导,针对靠港船舶交付污染物,给予8元/次的奖励,全面落实“有交必收”、“上船接收”、“微笑服务”等措施,有效引导各船主主动交付污染物。
记者了解到,经过近80天的集中整治,赤水河流域船舶污染治理水平和船员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升,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截至目前,除3艘船舶停运、3艘船舶未在本市暂不整改外,现已完成整改并通过核查船舶58艘,完成率达100%,船舶污染物交付已经形成了“船员主动交,港口主动收”双主动的良好模式,全面实现赤水河流域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记者 戴璐岭 图片由泸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