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份!成都发布《公园城市消费场景建设导则(试行)》

2021-08-21 09:20:00   成都日报“锦观”

以场景营城理念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又迈出重要一步。在今晚举行的2021年成都“三新”生活节启动暨交子大道开街仪式上,成都对外发布《公园城市消费场景建设导则(试行)》(下称《导则》)。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全国城市中首份针对消费场景建设的导则,也是场景营城理念在成都渐成共识后、以政策形式率先在消费领域探索落地方案的“施工图”和“路线图”。

从四个维度,提出场景建设分类指引

眼下,新一轮消费潜力亟待释放,更强有力的消费促进政策也即将落地。值此机遇之时,此次发布的《导则》将如何展现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创新性,成都又将如何打造符合城市特色的国际化消费场景?

基于各类消费场景的共性特征,《导则》提出3大场景建设总体指引,包括消费空间指引、消费实现指引和消费文化指引。特别在“消费实现”总体指引中,坚持以场景驱动消费升级、以供给创新引领消费热点,通过“强辨识度”“强创新力”“强体验性”“强多元化”,精准链接消费者需求,打造差异化消费场景主题,实现消费集成创新和消费复合体验。同时,抢抓消费链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机遇,围绕夯实消费场景创新基础,构建成都新型消费图谱,加速成都消费新赛道布局。

此外,结合8大类消费场景的个性特点,《导则》从基本指引、场景特征、舒适物指引、业态指引四个维度,提出场景建设分类指引,进一步强化消费场景主题鲜明化、消费业态多元化的建设理念。

其中,业态指引的内容新颖丰富,主要根据不同消费场景在消费实现、消费创新和消费配置3个方面承载的主要功能,提出各类消费场景的业态植入指引。例如,在“地标商圈潮购场景”中,依据场景“最新最潮”特征,明确潮品嗨购体验、新锐生活体验和潮玩酷炫体验3大功能,提出重点发展首店经济、创意体验等时尚消费,植入新物种体验、潮漫盲盒、AI定制等新业态。“特色街区雅集场景”则根据“城市记忆”特征,明确在地文化体验、本土品牌孵化和国际文化交往功能,重点发展文化演艺、品牌孵化等文化潮流业态,植入类文玩创意、IP跨界合作、CP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以舒适物定义场景,构成《导则》鲜明特征之一

作为一大亮点,《导则》引入了“舒适物系统”的概念。据《导则》表述,消费场景是由舒适物系统集合而成,承载可感可及的消费体验和美学意义,具有价值导向、文化风格、行为符号的消费空间。而舒适物则恰是能够使消费者感受到舒适、愉悦和快乐,以及能够提供人们生活质量的所有事物。

以舒适物定义场景,构成《导则》鲜明特征之一。《导则》将舒适物分为自然舒适物、文化舒适物和社会舒适物三类。在此基础上,基于此前成都对大型企业的调研和访谈、研究制定的成都新型消费图谱,进一步细化出上百种舒适物类型。

具体而言,这些舒适物或基于新技术的应用,在在线消费、智能猎奇、交互体验等领域实现创新;或基于新物种的延展,提供情感、内容或跨界消费供给;或基于新品类的界定,在新科技、新模式推动下诞生新消费需求;或基于新个体的定义,将社群、理念、生活方式作为消费的新可能。

而通过将不同舒适物与特定特色的场景进行匹配,能够刻画出地标商圈潮购、特色街区雅集、熊猫野趣度假、体育健康脉动、文艺风尚品鉴、社区邻里生活、未来时光沉浸等八大场景的“全息轮廓”。如,在地标商圈潮购场景中,配合Z世代青年、国际游客和商务群体的人群画像,以及潮流购物、时尚秀展、都市娱乐、定制服务等业态打造需求,《导则》梳理出包含54种主要舒适物的指引,其中,既有时尚购物中心、潮流快闪店、网红餐厅等“老玩家”,也不乏IP模玩店、3D裸眼装置、AI健身馆等“新物种”。

正如成都服务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所言,这些舒适物的选择,突出体现了跨界融合与数字驱动两个特色,而庞大的舒适物群体又恰好体现了成都消费丰富多元的特色。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