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川 山海日记】浙江援川教师余利建:课改之后,希望孩子们都能落落大方地与人交流

2021-09-10 10:4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21年8月25日这一天,38岁的余利建离开了浙江故土,到绵阳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中学报到,而从此起的一年半时间,他都将在这里度过,为初中的孩子们教授英语。

余利建原是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初中的一名校务助理,这一次的远行,是响应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号召,作为浙江集结的近千名专技人才,赴四川开展协作支援。这一走,既是响应号召,更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

差异

“两边学校的教材不一样,课堂模式不一样,学校的管理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其实我刚来的时候还是挺懵的。 ”

第一周到学校,余利建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差异。第一个感受就是这边的老师都非常敬业,比浙江还要辛苦。“这里7点就要早自习了,老师很早就要到岗”,他说,这里的教学时间特别长,教学任务很重,很多老师早上不到6:40就已经进班了,让自己印象深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时间也特别多,我昨天一天从早上6点多钟出门到晚上9点多钟,时间全部排满,一点没空,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过这种经历了”,他感叹道。

第二个感受就是考题难度特别大。余老师说,绵阳市的考题难度特别大,这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他分析,这可能是两边的理念不同所导致的,浙江是讲全民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一些知识,但是四川这边给自己的印象则更类似于精英教育。余老师告诉记者,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看,孩子们基础很扎实,但是他同时也对出题难度表示担忧:“考题跟教材不特别匹配,我感觉难度太大了,不适合初中生。”

改革

对于自己前来的目的,余老师心里很清楚。“我在那边学校本来就是做课堂改革的,所以这次我也想来这儿看看,能不能实行课堂模式改革,整体提高学生的水平。”

怎么改?说起自己的本行,余老师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他说,比如,可以把原有的教室里“秧田式”的座位模式改成6人一小组的“小组围坐式”课堂模式,把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成老师布置任务, 6人小组讨论交流,再把交流结果向全班展示出来的模式。如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余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小组合作模式现在在杭州很流行,它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全都动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说,把全班分成了这么七八个小火车,每辆小火车都有一个车头──小组长,学生一旦开小差,身边的组长就会不断地提醒他,这对班级整体学习成绩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同时,对于老师不能关注到的学生,尤其是中下水平的学生有较大帮助。

这一个观点也很快付诸了行动。来到新学校的第一周,余利建就把自己的想法跟校长进行了沟通。毕竟,能不能改?当地领导的认同很重要。

动力

“校长非常支持!而且正好学校去年也曾经尝试过做类似的课堂,现在校长让我牵头做这个事情,所以我这两个星期就开始着手做了”,余老师兴奋地说。

学校的支持让他动力十足,然而改革不是件小事,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这些天余老师格外繁忙,要做老师的培训、学生的培训、小组长的培训……从学生到老师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改变。

与余利建一起从浙江省柯城区来的,还有其他5位老师,分别分布在周边几所学校。同是远离家乡,6个人都牟足了劲儿,要化思念为动力,在四川做出点成绩。对于余老师,则还多了一份牵挂,3岁的小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同为教师的妻子默默地挑起了照顾的担子。临行前,她告诉他,好好干!多学学其他地方的教学方式,争取有所突破。

中央和省的号召,学校、学生的期盼,家庭的支持让余利建一往无前。对于接下来的一年半,余老师也很快有了长期的目标和规划。“希望在我待的这段时间里,能够让学校在教学模式、德育管理上都能有一个提升”,他说,希望给当地带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让老师更多关注教育本身而不是学位。同时,他也希望能给自己教课的孩子们带来一些改变。“学生们在课堂上扭扭捏捏不太敢说话,通过课堂模式改革不断地给他们创造上台展示的机会,希望一年以后,能看到孩子们都落落大方,很自信阳光地去跟他人交流。 ”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