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青白江区清泉镇西平村地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腹地,村庄四周群山环抱,村内绿树繁茂,被评为青白江区2021年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近年来,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引下,西平村大力发展生产,奋起直追,实现了全村小康,在“绿水青山”之间终于有了自己的“金山银山”。
钱袋子虽然鼓起来了,乡村的全面发展治理却仍然在路上,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也成为全村1037户、2803人真切关心的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西平村基层党组织的一位党员干部引用总书记的原话告诉记者,“所以,我们村里头74个党员同志就发动起来,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才能把村子治理好,这就有了今天的四变四感。”
西平村立足“四变”,在服务村民“近邻感、集体感、获得感、幸福感”方面追求实效,逐步形成了支部引导“搭台”,居民自主“唱戏”的良好氛围,将“土味农民”转变成为“文明居民”。
“散居”变“聚居”,着力拉进居民“近邻感”。
“来嘛刘姐,炒的回锅肉过来尝点嘛!”记者走访时,张大妈正热情邀请邻居刘大妈到家里做客。据了解,西平村民先前大多“散居”村内,自从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后,不少村民“聚居”起来,原先只是点头之交的居民们慢慢爱上了邻里社交,村民关系十分融洽。
张大妈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到:“以前我们住村那头,环境没得现在好。没人管,垃圾到处丢。现在大家住在一起,有集体意识了,垃圾都统一丢到垃圾站去。家门口大家都晓得爱护,看到也舒心了。”不止于此,西平村通过公约制定、习惯养成、平台搭建等方式,有效拉近了居民的“近邻感”。
“自管”变“共管”,着力培育居民“集体感”。
村委会里,西平村居民正在协商制定环境保护公约。“烟头不能乱丢”,“树枝不能折”,“路上不丢垃圾”……村民们踊跃发言,记录本很快写满了一面。
“以前大家住的分散,谁管得了呢?”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到,“现在大家住在一起了,这下方便管理多了。还没制定公约之前,我们村环境就已经提升了一个层次。未来,各扫门前雪还不够,要大家的雪大家扫,大家的地大家监督。”
西平村立足“自分散居住无人管”向“集中居住大家管”的转变,以自治管理、长效管理为抓手,推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机统一,让聚居居民融入小区“大家庭”,成效显著。
“独乐”变“众乐”,着力增强居民“幸福感”。
李大姐正领着四岁大的女儿在村内走动,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迎上前与记者打招呼。当问及平时的娱乐活动,小女孩告诉记者,基本上每天晚上都约着村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有时候还要放集体电影,超级热闹。”
“现在大家的集体活动丰富多了,”李大姐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关注着远处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闹的女儿,“一方面是我们村民之间住的近了,另一方面是村上有意识在组织。以前没啥活动,也没得场地。现在好多啦,我女儿也大方开朗多了。”李大姐脸上漾出了幸福的微笑。
“单产”变“联产”,着力提升居民“获得感”。
改变还发生在农田间:过去西平村民往往单独生产,效益低下。在基层党组织“四变四感”的号召下,西平村立足实际,倡导合作社联合生产,提高特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组织程度,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获得感”。
“以前我们这里就是种点苞谷,种点大头菜,这几年精准扶贫,我们尝试了很多特色产业,到市场去调研,跟市场去对接,我们村的收入一下子就上来了。”村委会小王向记者介绍。
“大家都很配合我们的四变四感,我相信未来会更好。”小王站在长势喜人的玉米地里,掏出手机照下远处的群山和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