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来自文明的底气!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开幕

2021-09-29 21:12:00   四川博物院

9月28日上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博物院等9家单位共同承办的《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华丽亮相。


此次展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国考古学会的指导和支持,集结了10省48家文博单位和518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就多达209件。展览以文物为实证,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整体呈现出来,用展览这一特殊的语言生动诠释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的文化自信。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本次展览以总书记“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立意长江文化同气连枝的特性,多省博物馆大联动,激发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让文物活起来,在“活”字上做文章。

文物怎样活起来?

01“活”在核心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本展以此为引领,通过文物实证独具的感染力,为观众营造出一个认识长江文明、涵养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氛围。通过展示青铜时代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为多元一体、千年一脉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坚强的实证。


02“活”在资源整合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涉及广袤地域,文化多样精彩又紧密联系。在四川成立的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使本次展览的宏大主题在四川博物院成为现实。


联盟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19家省级博物馆发起成立,成员包括全国共56家博物馆。联盟有力地推动了博物馆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办大展,极大增进展览的叠加效益。


联盟成立大会参与单位嘉宾合影

03“活”在学术深度

展览是学术的表达式,学术是展览的起点。文物“活”起来,在于其承载的意义和内涵。此次展览注重学术上的交流,随着北京大学孙华教授的《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开讲,国内该领域著名专家在展览期间的一系列学术讲座在四川博物院拉开帷幕。讲座结合展览,深入不深涩,浅出不浅薄,有利于观众深刻认识长江文化的内涵。


04“活”在社教广度

脍炙人口的诗词与独特地域风貌巧妙结合,文物、文学、自然,浑然一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深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快、“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自信豪迈等,见物、见境、见神韵,拉近了文物与广大观众的距离。

此外,四川博物院围绕展览举办了一系列科普性质的社教活动,让博物馆走出“象牙塔”,走进大千世界。包括:“玩转”长江系列主题活动,“唯见长江天际流”历史人文、科学技术、艺术美学主题课程,“神树通天”、“双面天府”、“耀世吉金”巴蜀青铜文旅研学等,纷纷走进观众的视野。


05“活”在创意

本次展览注重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通过自主与联合,创意研发了以巴蜀图符为创意的“蜀印──王系列”“蜀印──蚕项链”,以知识和趣味性为创意的“考古盲盒”等一系列众多文创品。四川博物院还联合中创文保(公司),举办了“触梦巴蜀沉浸式文创嘉年华”集市,设置了“触梦青铜”和“触梦巴蜀”两大核心主题文创活动,重点打造了户外文创快闪列车,展售各博物馆和文创企业的千余款优质文创品。

这些文创品,具有文物元素历史特征和时代精神,走到观众的身边,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展览精彩现场

长江从青藏高原的雪山发端,汇聚了众多河湖水系,以其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造就了绵延、璀璨的长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成为中华文明闪耀的星光。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文明深厚自信的底气!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