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如何发展?生态怎么建设?社科专家们给四川献上一打“锦囊妙计”!

2017-07-07 15:36:44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7月7日上午,四川省社科界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专家座谈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社科院、四川大学等政府机构和高校的11位社科专家齐聚一堂,学习党代会精神,为四川发展建言献策。四川文化怎么发展?四川人才工作怎么抓?专家们有话要说。


                    
谈文化:要自信 建设巴蜀特色文化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一系列宏伟奋斗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再上新台阶,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彰显中国气派、富集巴蜀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邦本认为,所谓巴蜀文化的特色,就是在巴蜀大地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古老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其精神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开放包容、诚信节义、好文善思、道法自然、认同中华。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伯海说,作好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活力。二是大力支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创意产业与内容产业在四川蓬勃发展。三是增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能力,重振四川出版和四川影视(峨眉电影制片厂)的雄风,重塑优秀文化产品供给的辉煌。四是扶植和推荐巴蜀文化特色产业,进一步通过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名家工程,来推广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藏羌彝地区的品牌战略,使四川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走出去。”

谈人才:落实新的人才观 建设“智库”发挥智囊团作用

会上,与会社科专家就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过程中人才的建设进行了探讨。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副主席(院长)陈蛇谈到,成都市社科联(院)将进一步明确成都使命,为积极发挥首位城市作用提供智力支持;加强“金沙讲坛”等科普品牌打造,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强“金沙智库”建设发展,吸引国内外智库关注研究成都;落实新的人才观,构筑社科人才高地。
“我们要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陈蛇说。

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提出,要深入学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全省高校要在深入研究国家重大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好人才保障作用,进一步探索提高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和办法,更好激活人才队伍活力。

谈生态:推进我省绿色发展上新台阶

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省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杜受祜研究员对我省绿色发展道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要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战略;要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培育新的产业支撑和可持续生计收益;坚持新的环保标准,倒逼调结构转方式;拓宽生态补偿领域、探索非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途径;把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的地位,安排和推进一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城乡统筹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抓住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集中居住点调整的时机,对诸如川西北若尔盖草原、金沙江、岷江上游干热河谷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居还林、退路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工程。”杜受祜说道。

绿色发展必然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锦绣提出,“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契机,促进农业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与完善、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业人才培育实效、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保障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培育政策、构建农业人才管理体系,努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谈旅游:发展全域旅游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其中第一个战略就是“要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萍教授谈到,根据四川旅游业及区域发展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发展思路: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二是加强规划工作,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实施全方位服务质量工程。四是坚持融合发展,增加有效供给。 五是推进全域环境优化整治,推进共建共享。六是制定出台支持示范区创建政策,强化示范引领。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夏寒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