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20年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印发。
这份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重磅《规划纲要》释放出哪些重要信号?对川渝及外界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四川发布特邀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进行深入解读。
信号强烈
汤继强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这一轮公布了以后,势必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西部、国内,甚至会产生国际性的重大影响力。
“也就是说,国际资本、全球资本关注中国,必然会关注西部,必然会关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他表示,近期从工作接触中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世界投资关注的信号。另一方面,今年成都的经济总量有望越过2万亿,重庆的经济总量在去年的基础上也会有一个较大的跃升,也是从另一个方面的印证。
“成渝这两个城市,会成为西部增长的发动机、增长极、动力源。 成都人口2100多万,市区人口1000多万,重庆人口3000多万,市区人口近2000万。西部两个人口如此密集,如此集中的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必将爆发出强大的发展动力。”
后卫变前方
不同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前三极的形成时间较长,和靠近沿海的地理之便,汤继强认为,今天成渝双城经济圈与它们所处的爆发时间节点是不一样的。
我们(成渝双城经济圈)是在改革开放40年以后爆发增长。这种爆发增长的机会就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今天提倡的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大环境。这使我们在地理位置不变的基础上,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从后卫变前方,从后队变先锋了。
“我们南线合作、西线开放,成为了桥头堡,这就是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给我们带来的便捷!”
重视协同
《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协同”一词。对于协同,汤继强观察到,近年来,成渝在“合”的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比如,两边干部交叉任职等交流已经进入常态化。 在一些具体的业务板块,如工商注册登记、医保、社保、毗邻地区合作等上,都已经迈开了实质性步伐。“我同时作为重庆市的十四五规划专家,能够明显感受到变化。”
他认为,下一步双方很有可能在产业系统、金融中心的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的打造、文化旅游的交流等方面,更加一盘棋地进行考虑。
而怎么样“一盘棋”?对此,他的建议是,一要避免重复建设。二要实现资源共享。
他说,川渝两边应该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有可能达成最大限度的一盘棋运作,一盘棋思想,同建经济圈,实现共同富裕。双方要构建一些机制性的安排,要逐步均衡两边政策上的一些差异。“成渝是个双子星,从经济、科技、开放、高品质、生活宜居、生态保护、对外开放等方面来讲,两边都有很好的合作的基础和条件,而且可以把这个事干得很漂亮。”
不破不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之后,我们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汤继强说,核心在于“不仅要敢于破,而且还要善于立”!他说,我们要比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这些地区有更解放的思想、更开阔的思路。
怎么立呢?他说,我们要把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并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善,加倍努力加油干,才有可能真正地获得后发优势。这需要天时、地利、人、资源等综合优势的发挥,要求我们全系统都要敢于破、善于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办法、更科学的路径实现后发先至,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来持续动力,让百姓能感受到国家战略带给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的满足。
对此他也充满了信心,“我们有自然条件的优势,物产丰富,底蕴丰厚;有科教资源的优势,科教资源与长三角平等,略胜于珠三角,保障了充足的创新人才;同时,过去的短板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劣势变成了优势,因此,我们发展非常有信心。”他判断,资源、要素、人才、交通、机制体制,保证了我们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经济第4级,成渝双城经济圈也可能成为第11个世界级的城市群。
成都视角
此外,就成都视角来看,汤继强认为,本次《规划纲要》对成都来讲,重点是提出了要“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如何构建公园城市示范区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他认为,“公园城市”的“公”为全民共享,“园”为生态多样,“城”为生态宜居,“市”为创新生产。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表达,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而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用时不及两年。
他认为,无论从历史观察、国际视域、空间地理、环境气候、产业发展哪个维度来看,成都的“示范效应”都已初步显现,未来,成都必将给世界贡献出第一个完美的公园城市样本。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赋能,成都必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突破,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开辟一条成都特有的新路径。”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