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合作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 涉及这7个区县!

2021-11-15 18:0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记者从省发改委官网获悉,近日,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明确了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据悉,《方案》规划范围涉及重庆市梁平区、长寿区、垫江县和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及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等7区县,面积约7200平方公里。

四大优势

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基础条件好,具有四大优势,即区位地理条件独特、生态环境本底良好、绿色产业基础较好、合作交流日益密切。

一是区位地理条件独特。毗邻重庆中心城区,是川渝东出北上的重要通道,是三峡库区绿色发展的纵深和经济腹地,拥有长寿港和达州机场、梁平通航机场,紧邻万州新田港、忠县新生港和万州机场,襄渝、成达、渝万等铁路和包茂、沪蓉、沪渝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初步构建至成渝“双核”及周边城市2小时交通圈,多式并联的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生态环境本底良好。森林覆盖率达42%,常年空气优良天数330天以上,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是重要的亚热带生物资源基因库,竹、柚、茶、椿等资源富集,其中100万亩绿竹连片成林,有寿竹、楠竹、苦竹等竹品种300余个,被誉为“中国竹类博物馆”“中国竹子基因库”“中国寿竹之乡”“中国绿竹之乡”,是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御临河和渠江支流明月江等河流的发源地。

三是绿色产业基础较好。拥有梁平柚、垫江晚柚、长寿血脐、邻水脐橙、达川乌梅、大竹苎麻、开江豆笋等农特产品品牌。依托长寿国家级经开区和梁平高新区、垫江高新区、广安高新区、川渝合作高滩园区、达州高新区、大竹经开区、开江经开区等7个省级高新区(经开区),集聚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环保建材、消费品工业、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加快建设国家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拥有国家4A级景区12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9项。

四是合作交流日益密切。7区县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分管副区县长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专项办公室四级工作体系,在市场监管、商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司法、环保、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深入对接,建立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重大项目库,先期谋划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重大项目。

三大定位

《方案》明确了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的发展定位,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绿色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聚焦绿色产业共建共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管等,探索促进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制度创新成果,为跨省毗邻地区绿色制度创新提供经验,示范引领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

二是生态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依托优美风光、人文底蕴、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共同培育精品民宿、森林康养、观光体验、绿色农业、山地运动等生态产业,适度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消费品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价值链、产业链。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明月山生态环境优势,构建绿色田园、古朴乡村、现代城镇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构建现代、便捷、绿色、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多层次、跨区域、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网络,探索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空间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方案》提出,立足示范带地形地貌特点、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交通基础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推动形成“一廊两片多组团”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廊”,即明月山山脉绿色发展廊道。依托明月山丰富森林资源和多元文化旅游资源,对标浙江莫干山,共同创响明月山休闲度假旅游品牌,重点发展森林康养、自然体验、精品民宿等产业,共同营建清洁优美的绿色环境,创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两片”,即明月山东西两侧毗邻的平坝区域。依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等,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多组团”,即明月山区县联动发展的功能组团。依托各区县城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经开区),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引导三峡库区及其他生态功能区人口向组团集中,主动承接东部地区和重庆都市圈产业转移,联动发展绿色制造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重点打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环保建材、消费品工业、新能源等产业组团,形成层次丰富、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绿色一体化发展动能。

五大任务

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有哪些重点任务?《方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明确。

一是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共同实施明月山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有效发挥森林、湿地、土壤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做优做强绿色农业,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培育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生态畜牧(草食)等优势产业,联合创建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大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农副产品保供基地。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业,发展旅游与康养休闲、自然体验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打造全国知名的明月山文体旅品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三是打造舒适宜居生活环境。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构建环城生态屏障,实现森林与城市深度融合,共建明月山森林城镇群。协同增加多层次、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广“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模式,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共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

四是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共同推进达万铁路扩能改造,广安至涪江至柳州、长垫梁等铁路项目建设或论证。联合推进梁平至开江高速公路建设及渝宜高速长寿至梁平段扩能改造,推进大竹至垫江至丰都至武隆、合川至邻水至长寿至垫江、城口至宣汉至大竹至邻水至渝北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开展两江新区至长寿、金垭机场至周边区县、垫江至梁平至开江至开州、大竹至梁平至新田港、达州至开江至梁平至新生港等物流快速通道前期工作。推进S316线蓬溪至广安至邻水至垫江、S508线大竹至邻水至长寿前期工作。加强水资源配置,谋划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协同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依托梁平机场发展通用航空,搭建明月山通航运输网络。

五是创新绿色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统一编制、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联合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各级各类规划成果统筹衔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检测监控“一平台”及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实现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平台共用。探索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建立项目跨区域一体化管理服务机制,统筹招商引资政策。探索文旅资源联合开发体制机制,组建跨区域联合开发平台,实现跨区域重点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