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通”平台展厅
“科创通”平台: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主导,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采用“线上平台+品牌活动+孵化载体”服务模式,以创新创业服务和科技金融为特色,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创业服务。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发布,在通报表扬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中,“四川省成都市建设‘科创通’服务平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榜上有名。
作为成都“双创”的代名词,在7年的运营时间里,“科创通”平台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成都科技创新生态链条上的人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资本等一颗颗“明珠”有效串联,已成为助推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力量。
科技版“天猫商城”
通过大数据画像精准对接双创资源
在成都双创圈,“科创通”平台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业界更喜欢把它称为科技版的“天猫商城”。
这里汇聚了科技型企业(团队)近3万家、服务机构843家、孵化载体268家、科技服务产品2651款,利用科创属性大数据画像,实现双创服务精准对接,为科技型企业和创业团队、创业服务机构提供涵盖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服务。
通过大数据画像精准对接双创资源,这便是“科创通”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一定程度上来说,‘科创通’平台具有企业价值发现的作用。”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上百个维度的大数据画像,“科创通”平台可以精准鉴别一个创意、一个想法的潜在价值,并在不同阶段为企业精准匹配外部资源。
在诸多赋能中,科技金融是核心手段。众所周知,在科技型企业初创时期,产品往往处于雏形阶段,此时团队中最值钱的是人才、技术等无形资产,依靠传统抵押物获得融资较为困难。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科创通”平台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探索“拨”改“贷、投、贴”模式,设立“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以及“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
聚合资源,内生裂变
一个自我成长的平台
7年以来,从0到1,“科创通”平台就像一块磁铁,吸引诸多成都双创资源在平台实现聚合。
“并非只是简单的资源聚合。”该负责人说,聚集的资源在平台产生裂变,裂变的资源又将持续为成都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当越来越多企业通过“科创通”平台的资源支持“做大做强”后,也将吸引更多中小微企业。企业越多,为企业服务的资源方也随之而来。
资源也在反哺平台:资源越丰富,“科创通”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就越精准。现在,企业从小到大所需的各种成长资源,通过“科创通”平台,都可以找到。“这是一个良性的自我循环。”对方表示,背靠这些资源,“科创通”平台以孵化载体为服务支撑,将政策产品化、服务标准化,线下举办上千场“菁蓉汇”“校企双进”等品牌活动,企业和资源方也将在平台上相互成就。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大,“科创通”平台也在持续拓展服务,更大范围内聚集资源,更高品质助力企业成长。
具有强烈的公益属性,市场化方式运作
创造“多赢”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科创通”平台具有强烈的公益属性,但从管理到运营,都采用了市场化方式运作,这也是该平台保持生机活力的秘诀。
“市场化是多方面的。”该负责人以“科创投”为例:“我们以市场化的方式来遴选优秀的管理公司共同组建基金。投哪个,怎么投,都由管理公司决定,专业的事情就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对方强调,“科创通”平台遴选的合作管理公司均是深耕成都本土的公司,最终目的,是将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培养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 用市场化的手段来配置资源,是“科创通”平台另一特点。“不仅企业可以获利,为企业服务的资源方同样可以获利,平台各方共融共生,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该负责人表示。
这个多赢的局面即: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组建资金池,相当于用较少的资金帮助更多优秀企业,实现了财政资金的优化;于企业,可以用低门槛低利率拿到贷款;于银行和投资机构,有了政府信用“背书”,投资风险更低,“科创通”平台的企业又将成为其企业储备库;于城市,越来越多的潜在项目被挖掘,城市科创活力将被进一步激活。
“科创通”平台也将进一步在汇聚并高效配置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的基础上,以更市场化的思路运营,聚焦“为民办实事”,持续全链条赋能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助力成渝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记者 彭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