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记者从省政府网站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实施健康四川行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
加快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体系
《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卫生健康党建体系,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卫生健康行政机关、公立医院、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设置,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执行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公立医院议事决策规则,实施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 培育工程。
健全以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现代化疾控体系。 高标准建设“ 西部领先、全国优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支持市州和有条件的县设置健康教育机构,争取每个县具有一个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健康教育人员。 构建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大中型医疗 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支撑、民营妇幼健康机构为补充 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加快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省医学中心和 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到2025年,市级综合医院建设医疗集团率达100% ,市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三级乙等。 到2025年,20万常住人口以上的县均有一所综合医 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50万人口以上的县达到三级标准。加快传染、儿童、妇产、老年、肿瘤、精神、口腔、康复等专科医院建设,积极支持其他部门举办的医疗机构建设。支持医学影像中心、医学实验室、病理中心、血液透析中心、互联网医院等新业态医疗机构建设。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健全预防保健、疾病治 疗和康复相结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省老年医院,推动 21 个市(州)各建成1所老年医院, 规范推进老年医院等级评审。
全方位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规划》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明确一名副校长作为健康副校长专门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培养专兼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深入推进卫生城市、卫生乡镇( 县城) 创建。 加大对南充、达 州等市卫生创建的指导力度。到2025年底,国家卫生城市数量占比持续提升,国家卫生乡镇(县城)比例提高到10%,省级卫生县城比例达到95%以上。
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扎实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启动狂犬病消除行动。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及高风险人群筛查和干预,到 2025年,重点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 15.74%。构建省、市、县、乡纵向“四级”癌症防治网络,确保市(州) 、县(市、区) 癌症防治中心全覆盖,在全省选取 20—30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推动乡(镇)癌防机构建设。
全生命周期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规划》提出要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产假、生育保险、生育津贴等政策。 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生育力保护,推广成熟辅助生殖技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科普宣传,优化整合一级预防措施,实施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检查等项目。
引导各级各类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落实功能定位,补齐服务短板,发展优势特色,健全转诊机制。 推动中央在川、省、市、县妇幼健康服务机构重点学科和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提升保健和临床服务能力,健全以围产医学和妇幼健康 为特色的学科专科群。合理确定妇幼保健服务项目和价格,健全医疗保险筹资机制,为妇女儿童提供连续、综合、温馨的全周期妇幼健康管理服务。加强贫血、肥胖、视力不良、龋齿、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重点健康问题筛查、诊断和干预,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近视,强化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全省儿 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 0. 5 个百分点。
加强医养结合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四川医养结合品牌。 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项目,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动构建方便可及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圈。到2025年,建成26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85%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全力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增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 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肿瘤医院等医疗机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省域内相关专科综合诊治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一批医疗技术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到2025年,全省力争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00个,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500个。全面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服务能力,力争实现县医院100% 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80% 达到推荐标准。60% 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基层诊疗人次占比下滑趋势得 到缓解。
完善省、市、县三级质控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医疗质量控制由以住院患者为主延伸至门急诊、日间手术患者的全诊疗人群。到2025年,实现二级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估覆盖率达到50%以上并逐年提高。持续开展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估, 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抓实合理用药评估结果应用,促进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稳步提升,不断提高我省合理用药水平。 到 2025 年,实现二级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估覆盖率达到 50% 以上并逐年 提高。
加强新时代中医药强省建设
《规划》要求加快补齐中医药应急短板。 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补齐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治短板,健全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推动中医药及早、全面、深度介入重大疫情防控。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区,建设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
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四川省中医药 国际交流中心,多元化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推进中医药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四川对外交流“靓丽名片” 。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健全“三医联动”改革机制,推动医改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实效性。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和60%。统筹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衔接,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将结核病、丙肝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重大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保障。
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疗集团,由市(州)三级公立医院牵头,整合各层级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形成“N+1+N”(多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个区级医院+多个市级医院的优势专科群)的格局。健全双向转诊机制,按照“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原则,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相关疾病诊疗中的职责分工、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引导城市大医院提高收治疑难疾病、危急重症占比,分流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探索以慢性病和重点人群为切入点,推进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创新慢性疾病支付方式,实施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及医养结合、家庭病床等按床日付费,促进急慢分治。
促进区域卫生健康协同发展
《规划》提出,落实《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2020—2025年)》,加强健康中国行动、公共卫生、医疗、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业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卫生健康格局,探索推进成渝地区区域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新模式。突出成都极核带动作用,统筹优化“两区一城”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打造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区域性国际医学中心。
构建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新机制,强化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不断优化区域医学中心、次中心重点特色专科布局。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衔接,建立区域疾病联防联控、卫生应急协调联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协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协作、采供血协调联动、信息协同共享、人才培养和科研协作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