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了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三管村赫然在列。一块“大招牌”火了“小山村”,然而于三管村而言,乡村振兴的路上,“亿元村”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近年来,吴场镇三管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乡村产业,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三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为基 助农增收抓手上
1973年,三管村开始集体发展种植茶叶,志在用“小茶叶”开启“大征程”。历史沉淀给了三管村产业发展最好的原始积累,但固步自封只会停滞不前。如何把握住乡村发展规律,主动跳出历史周期律,成为一代又一代三管人一直思考的命题。
“有一年,我女儿在村上买了20斤茶叶寄给她在俄罗斯留学的同学,这提醒了我,三管茶只有走出去才能链接未来。当时我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提了建立精制川茶出口基地的想法,立马获得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三管村党委书记陈朝军告诉记者。
谋定后动、谋定快动,在凝聚了共识后三管村积极把想法付诸实践:改良品种把质量提上去,推进全域化机采把产量提上去,发展和壮大茶叶加工企业打通“产业链”,引进和培育养殖企业系好“循环扣”。如今,三管村拥有6500余亩茶园包含35个品种,机采率达98% ,成为夹江最大出口茶叶备案基地。
“我书读得少,外出务工累死累活一年也挣不到几个钱。现在一年随便挣个10来万没问题,还可以把我老母亲照顾到。”三管村村民李大哥说。
“下一步,我们将在吴场镇党委、政府的支持领导下,建立健全‘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努力推动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全面实现助农增收。”三管村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巧芳说。
绿色为源 生态责任扛肩上
“三管村不仅是我们发展产业的地方,更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如果为了经济而牺牲环境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三管村村委委员宋兆民说。
近年来,三管村探索实施“茶园无药无化肥质量兴茶”工程,打造从“茶山到茶杯”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从“重产量”到“重质量”的转变,力争抢占先机、发挥好生态茶的市场优势。首先,在全村范围内全域推行粮茶间作套种,茶园在夏季、冬季套种大豆和油菜,不仅能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还为茶树提供绿肥。同时,依托周边几家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将沼渣、沼液集中处理后,通过肥水一体化解决周边万余亩生产用肥问题,实现了猪 —沼—茶生态种养循环。2021年,三管村建成全省出口最大的茶质量安全示范区。
“小茶园也有大使命,这样的茶园种植还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茶园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我们尽绵薄之力汇众人之心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吴场力量,也为我们下一步大力发展茶旅融合新业态奠定了坚实基础。”吴场镇乡村振兴办负责人王敏说。
文化为魂 乡风文明放心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正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三管村在做大茶产业的基础上做强茶文化,夯实文化底蕴以破旧立新。
连续三届获得夹江县手工制茶大赛一等奖的汪学仲从事手工制茶已35余年,传统手工制茶考验体力更考验毅力,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为了让这项极其珍贵的传统技艺传承和发展,三管村在本村遴选了17位不同年龄段的茶人组成了手工制茶“递进班”。“我北漂了几年,实在混不下去就回来了。当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跟着汪老师学习。手工制茶严格的工艺流程,执着的 ‘工匠精神’让我少了很多浮躁,我想留下来把三管建设得更好。”“递进班”学员汪建兵说。
手工制茶“递进班”让三管年轻人有了留下的理由,“茶乡秧歌”艺术团让三管老年人有了展示的平台,以茶为主题的涂鸦墙记录了三管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三管,正薪火相传,不断向内积蓄着振兴的力量……
“乡村振兴是在下一盘大棋,只有迈好‘关键步’走好‘精准棋’才能保证落子无悔。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打造茶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生态茶园景观,推出茶旅民宿,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吴场镇镇长杨冬梅说。(欧潇阳 叶力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