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面对面 | 刘永好:缘起23年前的凉山情怀

2017-08-07 16:56:19   四川发布

川叔会客厅:

本期嘉宾:刘永好(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川商总会会长)

话题: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

主持人:川叔(四川发布记者)

8月4日,作为中国光彩事业的发起人之一、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出现在凉山邛海之滨,参加“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扶贫活动,而他与凉山的缘分起于23年前一次坐火车经过西昌的经历。

1993年,刘永好第一次坐火车经过凉山去昆明,凉山短暂的停留中却留下深刻的印象--“白天小猪满山跑、晚上人畜共一室”。他想到,是否可以利用产业优势,在凉山建一个饲料厂,既帮助当地民众改善生产与生活条件,又能开辟新的市场呢?不久后的1994年4月23日,他和9位民营企业家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工商联第七届二次常委会上发出《让我们投身于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这便是“光彩事业”的发端。

时间回到2017年8月4日,新希望集团与凉山州政府签订了《凉山州产业精准扶贫60万头高效生猪养殖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这一项目总投资将超过20亿元,实施后可以带动超过5000名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项目签订后,刘永好这位“空中飞人”准备赶往下一个项目地点,四川发布记者在刘永好前往机场的车上与其进行了关于扶贫的“对话”,近距离感受这一份延续了23年的凉山情怀......

刘永好

民企助力  汇聚脱贫攻坚新动能

8月4日,由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州举行,来自中国各地的500余位民营企业家参与活动,共签订149个合同项目,合同金额2037.77亿元,框架合同105个,协议金额3115.41亿元。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及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分别向凉山州捐赠2000万元,用于改善当地群众配备生活设施。

为支持“光彩事业凉山行”,新希望集团与凉山州政府签订《凉山州产业精准扶贫60万头高效生猪养殖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以总额超过20亿元的产业投资来带动超5000个贫困户精准并持续脱贫,增加13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改良土壤14万亩以上,培养新型养殖人才1000人以上。

根据凉山州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至2016四年间,凉山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0.73万人,但受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制约,截至2016年底,凉山州尚有1618个贫困村、52.88万贫困人口,属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

缘起凉山  中国光彩事业聚焦脱贫

凉山与“光彩行”有着渊源,光彩事业发起之后的第一颗“种子”,是在凉山州西昌市发芽。1994年4月,时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刘永好在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上,牵头联系9位民营企业家,联名发出《让我们投身于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发出倡议后,仅用了63天,新希望就在四川凉山州西昌建成了饲料生产企业,被誉为“光彩事业一号工程”。

后来,“光彩事业”逐渐发展成为大家熟知的“光彩行”活动。

如今,西昌希望饲料公司每年收入超过7000万元,23年来培育了数以千计的科技养殖示范户,每年带动当地农户2.6万余人创收超过2亿元。1999年-2001年,西昌希望还先后在当地投资修建两所“光彩希望”小学,使近千名失学儿童重返学堂。

2015年,新希望集团加大在凉山西昌的投入,通过收购使三牧乳业成为新希望集团的一员,一举走出攀西,联结川滇两大市场。如今三牧乳业年销售收入8千余万元,除直接产生50多个工作岗位之外、还带动了全州600多个销售网点、9个奶源基地 ,包含凉山州贫困农民在内的共计500余户奶农的就业与增收。

刘永好说,生猪养殖的扶贫模式能把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贫困群众得到长期稳定的收益。

“下一步,新希望集团打算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四川投资一百亿元,主要涉及农业产业,高科技领域,医疗健康产业等四川省需要的产业领域。”刘永好介绍,新希望集团应该用实际行动,将包括资金、技术、时间等要素投资到精准扶贫里面去,通过养猪扶贫、生产扶贫、加工扶贫等方式来推动扶贫建设,生产型扶贫的可持续价值远远高于直接捐款,“输血很重要,但培养出贫困地区持续造血的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新希望在喜德县的扶贫项目

》》》对话刘永好:

记者:这个项目已经有20多个年头,在您看来,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绩呢?

刘永好:光彩事业推进23年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投了多少钱是一方面,帮了多少贫困地区的农民是更重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唤起了、带动了、帮助了我们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家们把自己的资金、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优势带到了贫困地区去,为扶贫做出了贡献。    

其实光彩事业的主体不是捐款,而是造血。所谓造血,就是通过投资,通过技术的引进,通过民营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贫困地区的内生造血能力,让当地能够持续发展、持续受益、持续脱贫,我觉得这更重要。我的体会是,或许我们的投资回报低一些,但这就是一个扶贫济困的具体行动。

刘永好接受四川发布记者采访

记者:新希望在精准扶贫这个目标上,是否也对未来做出了一些规划呢?

刘永好:我们规划,用三年、不超过五年的时间,我们要帮助四川的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这是我们定下的一个目标。

怎么样去实施呢?新希望过去近一年时间,一直在凉山州做考察、做投资。在喜德县的试点村,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养猪场,我们企业作为一方,政府作为一方,村党支部作为一方,还有其他的养殖大户作为一方,再加上N个贫困地区的农民朋友,建立一个养猪精准扶贫合作社,资金就来源于刚才说的“四方”。凉山的山区道路不方便,生产条件环境比较差,我们就在当地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建立一个养猪精准扶贫合作社,这个精准扶贫合作社的资金就来源于刚才说的“四方”,由新希望集团提供全套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新希望集团对昭觉县试点项目,以及接下来的产业扶贫项目,仍然要从高标准的角度切入,将规模化、现代化的养猪技术,融入到精准扶贫项目里面,而且立足长远规划,不做短期工程,要建就一定建成的是相对高标准、规模化的集中养殖基地,每个都是一年出栏5000-6000头生猪这样的规模。同时,我们还要做到环境保护和食品健康同步。

另外,扶贫项目要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收益,我们采用的是“企业兜底”的形式,保证每头猪至少有150块钱的代养费,由我们企业来兜底包销,6000头猪的话乘以150块,农民就有一个基本的保底收益。

另外我们还无偿的提供了很多的服务,包括市场的开拓,包括技术的提供,包括养殖全过程的服务。我相信这样的话,我们在最偏远的地区,最贫穷的地方一样能够养出国际标准的好猪。

三年内,我们在四川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新希望集团要帮助1万户,在凉山州是5000个,另外我们除了在凉山州以外,我们还在仪陇县做精准脱贫养猪,我们还在四川的好几个地区也在做。

记者:23年后,你再次回到凉山,能否谈谈你的感受?

刘永好:比起23年前,今天的凉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93年我第一次来西昌,小楼几乎没有,到处都是土公路。但是今天的西昌,作为凉山州首府所在地,已经很现代化了,很多农民朋友已经富裕起来了。1994年来的时候,同样的是几百个企业家,但1500万就是大项目了。因为那个时候民营企业规模也不大,能够有一个几十万、上百万投资算大的了。但今天呢,这次整个“凉山行”来带来的是数千亿的项目,给凉山带来了精准脱贫的新希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何文宗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