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日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截至12月14日,我市优良天数达到287天,是2019年全年优良天数总和,也是自2013年实施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以来的最好成绩。还剩16天,今年也有望突破记录、刷新成绩。
成都“气质”取得2013年以来最好成绩的背后,是社会上下、各级各部门的日夜坚守、矢志不渝。
“以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为主线,精准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污染防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的‘靶心’,成都市深入开展二季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和2021-2022年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着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瞄准移动源,在机动车存量巨大的情况下,成都推广新能源汽车7.4万辆,淘汰国Ⅲ及以下标准柴油货车1.7万余辆,减少NOx排放。
同时,着眼工业源,关停或淘汰34户企业的落后生产线(设备),动态处置“散乱污”工业企业700余户,实现全市剩余大蒸吨燃煤锅炉“清零”,完成70台工业炉窑淘汰和清洁能源替代,对5个重点园区和100余家重点企业VOCs原辅材料替代开展现场诊断,组织专家对8个重点园区、200余家重点企业VOCs减排工作开展精准帮扶,推动全市3家水泥熟料、2家平板玻璃行业企业实施深度治理,组织31个重点行业涉气企业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修订,避免“一刀切”。
在攻坚城市面源,评定611个绿色标杆工地、对1700余个违规工地进行查处、实施信用扣分制度,查处餐饮油烟及露天烧烤问题680余件,推进800余家汽修企业使用低挥发性水性漆,完成500余家绿色钣喷汽修企业建设,强化大小春期间秸秆禁烧监管且未出现因秸秆焚烧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
防污治污,科技手段的运用无疑是“如虎添翼”。今年,成都依托大气复合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西南地区率先启动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依托VOCs走航监测车、激光雷达、电力监测系统、“数智环境”“智慧工地”等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并配合现场检查,聚焦重点污染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工艺开展定点分析,精准锁定污染数值较高区域。
据悉,根据省、市气象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最新联合会商显示,冷空气将于今日午后开始渗透,主体于夜间影响我市,伴有零星小雨,空气质量为良至轻度污染;16日,冷空气持续影响;17日夜间至18日受回流冷空气影响,短时增风,空气质量为优或良;19-21日,风速逐渐减小,多云为主,转为静稳天气,进入新一轮污染累积过程。
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期间,为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全市各级各部门还将持续并加大对各项污染源的巡查管控工作,督促各涉污单位严格落实应急响应措施。同时生态环境部门和气象部门将加密会商,及时发布相关预测预报,更多相关信息将在成都市生态环境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公布,届时市民朋友可多多关注。(记者 缪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