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浪潮下,成都大数据行业最缺什么人?

2021-12-21 12:43:00   成都商报

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基本面的数字经济正处于风口之上。其中凸显的大数据产业人才缺口,备受关注。

近日,由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办的2021成都大数据产业生态服务大会上,主办方向190余名参会嘉宾发放了《大数据企业供需清单》(简称“需求清单”)。其中,技术需求、产品需求、服务需求,人才需求、解决方案需求等信息被一一罗列。但相较于技术、产品等需求,拥有人才需求的企业数量占比最大,除了中小企业外,不乏本地上市企业“身影”。

12月17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论坛上发布的《四川省人力资源服务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中,与大数据产业相关的岗位也被列入“重度紧缺人才”类别。

企业需求背后,成都大数据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2021成都大数据产业生态服务大会圆桌论坛环节

20余个细分工种

产业加速破局,如何招揽外地优秀人才?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大数据企业需求清单》共27页、6个大类,涵盖了大数据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人才、解决方案等方面需求,其中,“人才需求类”的企业达到19家,是企业数占比最大的需求类别。在招聘时限上,大多数企业的信息栏中明确标注“长期有效”,部分企业则将招聘时限延至2023年;部分企业在信息栏中直接注明了“急需”“若干”“招人难”等字眼,对人才渴求明显。

“大数据产业”是一个产业门类,而从职场划分看,大数据产业岗位细分明显,这从需求清单中能够窥见一二。技术研发工程师、实施工程师、算法工程师……这是需求清单上本地企业的岗位需求,每家企业的岗位需求都不相同,这也反映了成都大数据企业多元化的业务拓展路径。

从更广维度看,来自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对外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前三季度,成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374亿元,在蓉大数据企业超过700家,产业从业人员约11.2万人,大数据发展指数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三,中西部第一。

在成都市大数据产业的存量人才中,哪种岗位占比较大?“对比发现,纳入统计的11.2万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约占五分之一。”成都市大数据协会秘书长但强介绍,大数据产业的岗位划分目前仍旧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口径,根据协会此前研究梳理,大数据的相关岗位主要有咨询服务、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大数据分析、系统集成、管理与运维等岗位类别,累计包含20余个工种。

“大数据产业人才的岗位划分到底应该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这有待进一步细究,需要强调的是,相较于一般的信息化人才,大数据产业人才须对业务更加熟悉,对行业应该更加深入专研。”当天活动的现场嘉宾、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颜阳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企业供需清单》中,部分业务偏向“跟随型”。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大数据产业领域更需要“拓展型”业务,如何打破“跟随模式”的局面?人才至关重要。

由于长期关注全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因此对行业痛点深有体会,颜阳认为,当前全国大数据行业有四大“天花板”亟待突破,而这或给成都大数据产业人力资源升级带来新机遇。颜阳的看法是,首先,需要加强大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探索更优的交易模式;要打造数据安全生态,把基于零信任的隐私计算和基于弹性化的微可信安全技术结合起来;在“数字税”和“数字费”领域进行创新探索,解决中西部数据资源不足问题;另外,要进行数据行业的结构化调整,明确技术业务在大数据产业中的权重问题,“总之,在全新业务探索中需要更多优秀人士碰撞智慧,在此过程中可大力引进省外优秀人才加盟,一起破题行业瓶颈。”

WeChat Image_20201026183050.png

企业“招兵买马”,产业“跨界”明显

哪类人才最受职场青睐?

数字经济是成都大力发展的产业,它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要方面,大数据企业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求清单上透露的岗位信息,在一定程度透露了一个“信号”,一方面,在人才市场“招兵买马”正成为成都大数据企业逐浪数字经济的“出牌”手腕;另一方面,随着业务发展,大数据企业迫切需要找到更合适的人才。

在清单上发布人才需求的企业多来自本地大数据行业的典型企业,除了中小企业释放了人才需求外,不乏久远银海、依米康、创意信息等本地大数据行业上市企业。需求清单信息显示,久远银海岗位需求包含大数据技术工程师、AI工程师、大数据技术研发工程师。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医疗医保、数字政务和智慧城市,大数据业务就是深耕于这些行业,目前承建项目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方面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建设各领域的数据中心,另一方面是依托行业数据,助力行业大数据应用落地。”久远银海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久远银海员工中大数据领域技术人员占比超过30%,在人才需求方面,大数据基础技术研发人才,数据治理与数据挖掘分析的人才都存在相应的缺口。

大数据行业在向其他领域渗透,对岗位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跨界”复合型人才受到企业青睐。该负责人介绍,公司大数据业务涉及医疗、医保、人社、民政、住房金融、智慧城市、市场监管等行业,具有行业背景知识的大数据人才更受欢迎。

另一家上市企业──依米康,也同样渴求“跨界”复合型人才。“公司目前客户所属行业多元,比如,泛电力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搭建,技术人员除了需要掌握数据中心知识外,还应掌握储能、变电等知识储备。整体看,大数据产业正在向其他产业延伸,公司需要在其他领域具有丰富行业资源和经验的大数据基础设施领军人才,同时,也需要数据中心关键高效节能前沿技术人才,尤其是在新型绿色节能数据中心方面需要领军型人才。”依米康公共事务部经理李汶骏说。

“目前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客户画像等领域有较多的业务需求,需要应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算法研究与改进,目前需要两名技术人员加盟。”四川万网鑫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经理刘明顺介绍,公司大数据业务目前聚焦金融和交通领域,“大数据所涵盖的细分技术领域是极其广泛的,需要结合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应用场景采用不同的技术类型,所以既要学技术,又要懂行业,通才(T型人才)和专才(I型人才)都很重要,而T型人才更能适应和满足现阶段大数据行业的人才需求。”

谈到业内人才生态,成都市大数据协会秘书长但强说,成都大数据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日益加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缺口较大的是对细分行业有深刻理解,同时也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在这份《大数据企业供需清单》之外,成都大数据产业领域其他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在激增。前几天,成都市大数据集团对外发布招聘信息,面向全国“寻人”,岗位覆盖咨询研究、数据资源体系、系统架构、市场运营等方向。

WeChat Image_20200707152901.jpg

成长的空间在哪里?

保持行业敏锐度,持续学习很重要

年轻化,是成都大数据产业人才结构特征之一。

以久远银海为例,该公司的大数据基础技术团队,员工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35%,在需求清单上,久远银海的岗位需求就包括博士学历人才。在职场薪酬方面,不同的岗位设置了不同的薪资结构,也会和人才的毕业院校、行业经验等因素挂钩。

来自四川万网鑫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统计数据同样表明,目前其大数据相关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90后占比73%,在学历结构上,研究生学历占比27%,整体来看,成都本地人才居多。

对企业而言,招人用人的策略一方面是直接招聘业内“跨界”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是从既有人才队伍中逐渐培养出一专多能人才。

“比如,针对大数据解决方案销售总监这一岗位,我们长期有招聘需求。”中译语通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招聘岗位同样出现在需求清单上,该公司人力行政总监王雪皎介绍,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客户实际需要嫁接其他产品或其他客户的解决方案,业务模块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除了有商务能力外,还需要了解本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否则没法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当然,针对不同的业务条线,公司自上而下对新入职员工会有一整套培训方案,每周都有业务培训,对优秀人才会进行高薪匹配。”

不少企业人士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行业,人才的持续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依米康同样为员工发展搭建了一套成长体系。“我们基于公司发展战略,以业务为导向,实现公司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建设,同时,我们会为员工制定高质量的个人发展计划,同时启动专项人才发展项目,拉动人才的快速发展。”

“员工入职后,公司会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建立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为员工提供各类优质的发展机会。”成都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对架构师、售前工程师、项目经理、市场经理等人才存在用人需求,尤其对大数据销售人才需求较大。

“我们在大数据基础技术外,会鼓励员工结合各行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业大数据的价值创造,保持对行业数据与行业业务的敏锐度,行业大数据的发展离不开行业数据与业务的支撑。”久远银海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叶燕 宋嘉问)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