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都小说创作年度报告发布,裘山山、凸凹、袁远、刘小波成年度致敬作家

2022-01-18 15:13:00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2021年,成都的小说作为汉语小说的一个主题单元,都有哪些亮眼的成绩呢?成都市作协于1月17日发布了2021年成都小说创作年度报告,该报告从成都小说的创作成果、符号象征、品质示现进行了总结。

“拒绝平庸,坚持在小说中发现小说”是成都市作协小说专委会的共识,在此共识下,成都市作协检视一年来成都小说的创作出版,发现有许多作家在2021年的成绩可圈可点。如罗伟章长达七百多页的鸿篇巨制《谁在敲门》,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面世,就登上了《中华读书报》及中国小说学会发布的长篇小说排行榜,成为全国性长篇小说创作成果的一种年度高标;王棵的长篇小说《桑田日暖》,被列入中宣部“建党100周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注作品”,于《十月》杂志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发表、出版,被誉为写出了一个时代(改革开放前后)的乡村灵魂;杜阳林的长篇小说《惊蛰》具有高尔基自传体小说《在人间》的特质,让人们看到了“被生活苦难击倒,结果自己爬起来前行的力量。”在《十月》杂志发表后,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很快引起文坛关注,分别在北京和成都举办了作品研讨会。

报告中说,2021年成都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佳作频出。成都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及小说评论,不但攻城掠地,四面出击,在“国刊”及老牌文学杂志单兵亮相,还以汉语小说的成都主体单元,让人切实领略了成都小说家的集群魅力,感受了“成都作家”的创作才华,并被“成都作家”的风采折服。如裘山山在《山花》《湘江文艺》《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上海文学》《山花》等刊发表了《失踪的夹竹桃》《主人不在家》 《路遇见路》《一路平安》《我只见过他两次》《端午的艾草》等中短篇小说;罗伟章在《钟山》发表了中篇小说《镜城》;唐一惟在《四川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韩博士在美国》、在《青年文学》发表了中篇小说《耶鲁之约》,后者与袁远的中篇小说《自称树精的女人》、甄明哲的中篇小说《柏拉图手表》在发表时均配了作家创作谈或名家评论;夏岚的《“新聊斋”七题》配以阿来的评论《从语言的原点出发》,同时在《青年作家》发表……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对成都小说的经典象征与现象个案进行了分析,报告称阿来是“成都小说”的“顶级流量+顶级IP”,其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历经20多年,这部名著除了被改编成影视剧、川剧和歌剧外,还于本年度,以投资近千万的“全国开年大戏”、45位演员的豪华阵容、3个半小时的史诗话剧时长,陆续在北上广深及杭州、南京等地巡演。罗伟章、马平两位“四川领军作家”与其他三位“领军作家”,也在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当代文坛》杂志、阿来工作室承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第二场,在绵阳,成为专家学者线上及现场的重点研讨对象。与罗伟章、马平一同成为本年度焦点的还有卢一萍。《作品》杂志自2021年开始推动中国“70后作家经典化”计划,以严格的文献及学术标准挑选十余位“70后作家”进行“经典化”推举,卢一萍以多年的文学层累和庞大的小说体量、质量,与代际影响位列其中。《作品》在推出卢一萍小说《罪与罚》的同时,还以长达三万字的大篇幅,发表了青年批评家杨靖媛的《经典‘70后作家’:卢一萍论》,引起文坛的热议与关注。

“2021年,成都小说家紧扣后疫情时代的脉搏,时时处处关注生活,潜心创作。”裘山山、凸凹、袁远三位小说家在后疫情时代,关注现实,不约而同地写作有关“和解”的主题,为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和充满阳光、诗意的审美感受。成为2021年的年度致敬作家。(记者 段祯 实习记者 泽登旺姆)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