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其中,产业科技如何创新备受关注。1月22日至25日,成都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召开。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委员带来的提案、建议都聚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今年,致公党成都市委会在一份集体提案中,就从加大产业科技创新角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提案中提到,目前,成都市产业科技创新取得一定成就,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投入强度与人均创新成果不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提质增效、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耦合度不高、支持产业创新的金融服务能力不强。
例如,2020成都市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R&D占GDP的比重)已由2019年的2.56%增加到3.11%,但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仅第12位,在四川省内各市(州)中也仅排在第3位,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1位,创新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又如,成都市各类创新平台不少,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研发投入—创新产出”本地转化链条尚显薄弱。在蓉高校众多,但其研发成果本地转移转化率不高。2020年全市技术吸纳成交额521亿元,吸纳技术平均单项价值288.5万元,均低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平均值,技术吸纳转化水平有待提升。
在此基础上,提案从加大各主体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提能增效,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金融财政支持保障作用四个方向出发,建议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成都极核作用,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具体来看,在加大各主体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上,建议支持科研院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政府应主动补位,瞄准成都市重点产业链在基础研究上的关键缺口和薄弱环节,聚焦全球优势研发机构和优秀科研团队,设立专项经费,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产业链基础研究的攻坚突破,助力产业链“强基固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在成都市重点产业链中共性技术和关键环节上加大研发投入,寻求技术突破,带动整条产业链能级跃升。同时,出台针对民营企业的相关激励政策,建立相应的扶持项目库,聚集各类分散资金,重点投向企业研发端,提高民营企业研发积极性,构建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在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提能增效上,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支持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争创建立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科技中心、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推进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平台的功能,促进本地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蓉转化。推进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借鉴南京的做法,打造成都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科创空间,提供科技研发、技术评估、中试开发等专业服务,为科创企业服务赋能。
在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上,围绕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强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协作,构建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加强与重庆地区产业链协同合作,实现各地区比较优势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区域价值链。加快构建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体系,在强化基础设施连接、协调创业创新政策的基础上,推动各地市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在基础科学、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加强合作,补齐区域价值链短板。
此外,提案还建议强化金融财政支持保障作用,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生态,加大金融服务,打造中国西部创投高地。创新政策支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力。学习借鉴大湾区相关做法,积极向上争取,申请试点将高科技创新人才的个税最高边际税率从45%降至15%,以更宽松的环境吸纳全球英才。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