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 语】
绵阳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有新石器时代的边堆山遗址,有汉阙和汉墓,有刘备与刘璋相会的富乐山,有盛唐时期修建的越王楼。在建城 2200 余年的漫漫岁月里,一代一代的人们悠闲地生活过,太阳与月亮照耀过他们,也照耀着我们。一年四季分明,而无极热严寒,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天地眷顾这片蜀人的家园。当今的绵阳,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城市。邓稼先以及 20 多位两院院士,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大国重器的摇篮,现代科技的前沿,绵阳成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占地一百多平方公里,是开放与创造的热土!绵阳又是一个环境优美、和谐文明的宜居城市。三条江水在这里汇合,四面青山在周围护卫,百万居民居住在青山绿水之间。国家有关部委颁发的风景园林城市、生态环保城市、文明城市以及联合国人居范例城市,印证着每一个绵阳人心中的幸福感。
【简 介】
【访 谈】
初见冯小涓,她一袭白衣翩然而至,与文字背后看到的那个冷峻深刻的面容不太一样,她自带一身柔和的光彩,“来了?”没有过多的寒暄,她静静看着我,看着一个新闻界的晚辈,眼神清澈。
力透纸背,书写绵州发展历程
听到她口中诉说绵州,是一种享受。她走过绵阳的很多角落:“你在雨后天气非常晴朗的时候往远处看,群山如黛。从梓潼可以看到剑门七十二峰,从北川可以看到地震后撕裂的山体……”她仔细研读关于绵州的每一段历史:“涪县建制 2100 年因治地近临涪水而得名,东汉时涪翁在此留下针灸技艺……”她对绵阳文化的探究造诣颇高:“千年绵州,大禹治水、嫘祖养蚕、李白赋诗越王楼、杜甫观渔芙蓉溪畔,蜀中才子李调元家学深厚,沙汀大师描绘出了四川农村的风俗画。”她不疾不徐地说着,我似是在听一场专家讲座,虽然没有写笔记,但是她说的每一句都让人特别容易接受,从地理到民俗、从历史到人文,她眼中的绵州有万种风情。
而说起绵阳这三十年来的发展,这个曾经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女记者与所有人绵阳人一样满心的欢喜与自豪。“那时候,绵阳很小,我骑着自行车就可以跑遍全城去采访,现在咱们所在的南河片区到处都是芦苇,只有公园口和红星街一线有些苏式的小楼。”那是她挥洒青春的热土,而她的记忆当中又多了一份创业多艰的感叹。“临园干道是绵阳城市化进程的起点,但是绵阳建市之初,关于是否把道路规划成现在这样的干道,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可谓力排众议。我在报社时,参与了公路建设、河堤建设、三江建设、公园建设,特别是绵阳机场的建设,绵阳能够变成现在咱们住的样子,真是太不容易。”
在采访当中,她结识了这样一位回到绵阳定居的台湾省老兵──梁汉勤,她通过老人的口述,创作了长篇小说《我是川军》,以多位抗战英雄的真实事迹为主线,描述了一幕幕生动的抗战画面。“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她用笔写下的不仅是城市,更是城市中的人和魂。小说后改编为原创音乐剧,演出数百场,感动了无数川人。
泣血悲鸣,记述地震亲历者的灾难
“作品以凝重的笔触,状写了汶川地震格外骇人的惨状和作者自身刻骨铭心的生死体验,残酷真实,冷峻深刻,具有强烈的思想和艺术感染力。散点的透视,诗性的语言与丰沛的激情,使作品在悲情中自有悲壮,艰难中自见坚强。”──她的散文《铁皮,在风中悲吟──祭 5.12 大地震毁灭的北川城》获得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散文奖的获奖词中这样写道。
可以想象出在那些日子里,她是怎样的奔忙,她和绵阳众多作家艺术家们一起,放下手中的笔,投入抗震救灾的洪流。在九洲体育馆与五万群众在一起,安排衣食、照顾老人和孩子,昼夜值班。每天背着身份证、户口本、少许应急的现金、笔记本和相机,频繁出入于居民安置点,听着那些亲历地震的人们哭诉当时的情景,这对于讲述者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而对于倾听者而言却是别样的考验。
“我不忍写下这些文字,但是我又不得不啼血溅泪写下这些噩梦般的文字。写作过程中,我常常不得不停下笔,伏案痛哭。哭完再擦干眼泪继续写下去。完成之后,稿纸和浸透泪水的废纸一齐堆在书桌上。”面对灾难,作家何为?大江健三郎提出的问题也在严肃地拷问绵阳的作者们。灾区人民经受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加缪在《鼠疫》中写到的痛苦。
地震期间,她参与创作的《挺起不屈的脊梁──512 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纪实》是最早、最全面的全景式报告文学作品。每当提起这一段的经历,在她眼中总是能看到难以言说的伤痛,满眼满脑的悲情画面,但是她选择了承受痛苦,承担责任,记录发生的这一切,用笔悼念亡魂。
浅吟低唱,探究生命与永恒的意义
冯小涓在进入报社之前的工作是护士,在医院她送走了很多的病人,也救过一些人。年轻的时候她很难从病人的离去中走出来,每个病人的离去都会让她陷入深深的忧伤,更会对个体身后巨大的虚无感到恐慌。这时候她接触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卡西尔的《人论》打开了她对于哲学思考的大门。她曾在作品中用大量的文字探索或表现死亡。在《江南》发表的《东张西望》,表现人在死亡面前的无助和惶恐,人在永恒和短暂之间的东张西望,唯有爱可以让人们找到超越死亡的一点可怜亮色。在《判决》《黄毛兔子》、《赵家祠堂》等短篇小说中,一直在探索和思考人类这种生物宿命般的存在。
探索死亡正是为了理解生命的意义,她的散文创作中很多作品都是超越了死亡去探讨人类的大爱。她选取了很多生活中的片段,去聚焦、去放大,从生活中的细节去展现美。在冯小涓的散文集《倔强之眼》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形象,站在灵魂的深处,她以人性的情怀、博爱的目光注视着自然世界中的芸芸众生,真实、善良、美好,人们有着代代相继的情感支撑和精神底力,所以我们感受美好、真诚、幸福,而与之相对的社会弊端──病态畸形、阴谋权术、丑恶罪行,她也从不曾回避,一个经过了深入思考的作家是应当完成这种精神探索的。
冯小涓的散文创作充满凝练、沉重的情感特质,又蕴含浓郁的诗意。“永葆一种内心的诗意,让自己处于敏感的内心状态,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的应有状态。”她最喜欢“冷眼深情”四个字,冷静观察的眼睛和强烈的情感,这种诗意的心灵始终伴随着她的创作过程。我们读她的作品能够体悟到在书桌前、执着笔的她想要传递的那份赤忱。
深谈三个半小时,天色已晚,她坚持要送我出门,告诉我回去的路线,听着她说出一个个熟悉的地名,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要走进一个作家的内心是这样的容易,她愿意倾尽所有的与你分享文学创作的体验、与你畅谈城市的过往与发展、与你交流哲学思考和感悟,这样的作家离我们很近。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路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