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公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成都有4家博物馆上榜,分别是: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成都川菜博物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此次入选的博物馆有何特色?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形式科普活动,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各有特色
重磅展品值得一看
科普基地就像一个城市的科技细胞,是展示科学的窗口。
作为成都新晋的“宝藏”科普打卡地,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选址环球中心,是国内首家民营航空主题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计有航空科技与历史综合展馆、多媒体学术报告厅、模拟飞行厅、航空主题餐厅、航空衍生品商店、航空科普培训中心等功能区,拥有数千件航空珍贵实物与文献。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几十年前流行的一个段子,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现代化小康生活的想象。而今,电子工业的兴起,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那些具有年代感的听筒话筒分离式电话、老式的电子管收音机恐怕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了。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内,就有这样一座电子科技博物馆,博物馆旨在以电子科技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物品为载体,记录推动电子科技发展特别是中国电子科技发展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位于郫都区三道堰镇内,既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三级博物馆的成都川菜博物馆,是一个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活态主题博物馆,占地40余亩,藏品6000余件,走到门口就能闻到各种食材的香味。走进馆内,川菜、川酒、川茶、川戏、川派建筑、川式园林……川西民居建筑构成新派古典园林风光。
昆虫作为在地球上与人类毗邻而居的重要动物大家族成员,以其华美的色彩,千变万化的外形,自古以来深得人们的喜爱。广袤的四川西部山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被国际视为重要的昆虫研究与观光旅游目的地之一。2011年6月1日,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在青城山建成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博物馆拥有的展出标本2万余件,馆藏则超过100万件,其中属于世界之最的昆虫达70余种,有的藏品还获得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动态感受
互动项目增加观众体验感
深厚的历史文化、有趣的活动设置,还有丰富的、有意义的活动,除了静态参观,博物馆也在打破静态,尝试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感。
成都川菜博物馆作为成都的一张旅游名片,也是一座可以吃的博物馆,吃货们尽管敞开肚皮来。馆内,互动体验式川菜项目常常为游客乐道──游客不仅能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经典川菜,还能听到厨师讲授川菜文化、传授传统川菜的烹饪技艺,全方位感受川菜刀功、火候及成菜过程,感受川菜“炒菜不过油、不换锅,芡汁现炒现兑,急火短炒、一锅成菜”的特点,并通过鼻闻口尝,体验川菜的色香味形器以及“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五味调和,百味生香”的丰富内涵。
“我馆将博物馆变‘课堂’作为了未来的首要任务,着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面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科普工作力度。举办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临展等科普活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昆虫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告诉记者,博物馆也加强了科研活动和藏品的收集工作。“例如在青城山发现、2016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的世界最大水生昆虫──越中巨齿蛉;在广西发现并在都江堰人工繁育成功、2017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的世界最长昆虫新物种──中国巨竹节虫,2018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的世界最大蚊子等……近两年公布的许多科研新发现和新增珍贵藏品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媒体广泛关注。”赵力表示,由于博物馆现有展出面积的局限,只能展出2%的藏品,“我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扩建现有展馆,也希望有机会在其它地区建立新的展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了解到与昆虫共处的方式。”(记者 段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