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2日,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正式启动。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时,在天府新区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四年来,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到“公园城市”的示范区,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先行先试,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进阶升级。

一块玻璃板进入生产流水线,经过200多道工艺,摇身变成一块高清液晶面板……近日,在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G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上,工人穿着防尘服,正开足马力冲刺第一季度生产订单。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考察时,勉励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四年来,成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现代产业发展能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做优做强城市新区创新策源转化等核心功能,打造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以示范区行动计划为统领、产业建圈强链为突破、重大项目攻坚为抓手,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核心功能,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坚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成都超算中心
创新策源
全球创新指数成都排名第39位
岁末年初,好消息不断传来──位于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未来将进一步支撑成都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院所和高校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城市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动力源”。科研资源处于全国城市第一方阵的成都,城市创新版图之中聚集了60余所高等院校和一大批科研院所。
加快高能级平台体系建设,成都还在不断“加码”──去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正式挂牌。天府实验室作为四川争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短短半年多时间,已从“零的突破”变为“组团出道”──2021年,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和天府永兴实验室陆续挂牌。
不止于此。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成形起势──核心区域已聚集“中科系”“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超算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5个……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成都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2021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016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总数超78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1.1万亿元、增长13.9%……成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9位、较上年跃升8位。
成果转化
去年技术合作登记金额增幅超6.5%
“去年,液晶面板产量达到1400多万片。”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聚集了各种资源支持发展创新,将营业收入的7%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去年投产的曲面屏就是其中之一,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200万片。
近年来,聚焦科技成果供给端、转化端、吸纳端,成都逐步形成了多点发力、衔接互补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一个个“成都创新”“成都智造”正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支撑。
成都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出台政策支持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从“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三十条”,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成都还推动在蓉“2+6”双一流高校出台改革举措,按照“先赋权、后转化”改革模式完成5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推动近1000项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培育孵化企业930家。
2021年8月,市科技局发布“2021年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包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场景建设榜单”和“大气污染物技术治理榜单”共7个具体榜单,榜单金额达2700万元。
跑好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2021年,技术合作登记金额超1220亿元,增幅超6.5%。
建圈强链
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
今年年初,总投资达50亿元的京东方成都车载显示基地项目开工。该项目属于成都建圈强链行动中重点发展的20条产业链中的新型显示产业,达产后将年产车载显示屏约1440万片。
成都已初步构建起“5+5+1”的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入选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
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对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提出明确要求,将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20个重点产业发力。链主及龙头企业是产业建圈强链的主引擎,进一步提升链主及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带动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
拓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赛道,成都加大培育力度,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投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截至目前,成都已有107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除直辖市外,位列全国第三。
到2025年,力争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药健康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成都实施建圈强链行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

今年春节,潘波一家人在成都就地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幸福年”。春节前夕,他赶至成都国际铁路港淘的“洋年货”塞满了购物车──进口红酒、饼干糖果、化妆用品、家居用品等,这些搭乘中欧班列抵达成都的进口商品物美价廉。这是开放带给市民的幸福感。
一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四年来,成都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贯彻落实“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全力提升成都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能级,向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踔厉奋进,奋笔绘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美丽画卷。
从“区域门户”到“国际门户”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1月24日,满载2400吨老挝等地矿产锌精矿的首趟返程中老铁路(万象-成都)国际班列顺利抵达成都,这标志着中老跨境铁路班列在成都实现往返双向开行。紧接着,1月29日全国第5万列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驶出,满载出口货物沿着“一带一路”跑出新年“开门红”。如今,繁忙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已成为“不夜港”,平均每天进出港国际班列达8列,从这里进出的国际贸易货物每天上千吨。
去年1月1日是“十四五”开局的第一天,成渝两地中欧班列统一品牌,统一使用名称共同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去年中欧班列(成渝)合计开行4800列,综合重箱率增至98%,综合运行指标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去年成都中欧班列加速拓线路扩通道,全年新拓展10个境外站点,构建起畅连全球69个境外城市的国际铁路开放大通道网络,进一步扩大全球服务半径,中欧班列服务企业数量超过1.2万家。

去年中欧班列(成渝)合计开行4800列,综合运行指标位于全国第一方阵
在“陆上丝路”四向拓展的同时,成都的“空中丝路”也紧密畅连全球,不断提升国际门户枢纽的开放功能和辐射能级,加快推动城市开放格局由“区域门户”向“国际门户”跃升。
去年6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成都迈入“两场一体”协同运行新格局。自投运以来,天府国际机场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初步显现出双国际枢纽机场的“1+1>2”效益。去年是成都“两场一体”协同运营的首个年度,成都双流、天府两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超过4400万人次。全年成都两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城市第三位,货邮吞吐量64.9万吨,居全国第七位。
去年11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1)》,成都凭借设施联通能力排名跃升至全球前20位。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中国航空物流枢纽发展指数报告2021》则显示,成都位列中国航空物流枢纽发展指数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并预测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投入运营,成都航空物流枢纽潜力还将有进一步提升。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
成都坚持以国际视野创新谋划拓展国际开放通道,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2022年成都市两会上,“扩大开放”仍然是参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话题,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坚持扩大开放,加快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持续提升城市枢纽链、要素适配和资源运筹能力”。
因为开放,市民生活消费提升了幸福感指数,企业投资发展具有更强获得感。搭乘成都中欧班列的国际快车后,TCL成都工厂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实现年均约30%的增速,TCL也逐步把对欧订单80%的产能转移到成都。
通道带动物流,物流带动经贸,经贸带动产业。成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越来越多国际大型企业在蓉投资发展,经济外向度超过40%,为近年来最高水平。目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12家。
数据无声,发展有痕。成都日益密织的国际开放通道网络,不断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海关统计,去年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222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6.4%,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599.6亿元,同比增长16.8%,占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逾三成;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额连续四年在全国120余个综保区中居首位。在全省外贸运行中,成都的“主干”引领作用较为明显。成都外贸持续稳增长,呈现出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外贸持续增长等运行特点和亮点。
四年前的殷殷嘱托,至今犹在耳畔。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下,成都坚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示范区行动计划为引领,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提升成都都市圈“主干”功能,面向全球聚力唱好新时代的开放声音。(记者 宋妍妍 吴怡霏 杨富 摄影 李冬 张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