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片:
郑晓幸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22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郑晓幸准备了11份建议书,涵盖非遗传承保护、文旅高质量发展、文化遗产申报等领域,这也是他履职生涯中提出建议最多的一次。
聚焦文旅融合
关注乡村文化振兴与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郑晓幸第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文化战线上的“老兵”,郑晓幸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时四川文艺的业态还停留在依托政府购买服务、组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层面,尚未与旅游业发展、群众的文化消费升级结合起来。
“传统艺术作品要叫好又叫座,必须通过创新艺术表现和传播形式,引导传统文化艺术走到年轻群体中,构建掏钱看戏看剧、购买各类艺术品的新型文化消费市场。”郑晓幸呼吁,要密切联络广大新文艺工作者,制定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引导扶持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上确保各项引导和扶持工作有力有序推动。
2019年两会期间,郑晓幸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从总体来看,四川将乡村文化振兴完全渗透到每个乡村城镇,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为此,郑晓幸建议,坚持文化传承与地域文化资源相结合,大力推进旅游领域的文化创意IP孵化,加快“文化IP+旅游场景”融合创新。
在他看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借助乡村文化振兴的东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与乡村文化振兴同步的,还有乡村旅游中的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健身康养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打破城市壁垒
推进成渝城市群的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2020年,旅游业成为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为让受疫情影响的文旅行业快速“回血”,郑晓幸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四条建议:强化政府财政投入,加快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加大企业输血力度,设立文旅产业扶助基金;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推动“景区+文创”“景区+非遗”等植入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消费城市试点,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此外,川渝两地文旅领域的合作仍有很大的空间。郑晓幸认为,“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实际,增强重庆、成都、宜宾、泸州、南充、内江、自贡等城市的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高效配置,增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如何推动文旅融合,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融入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郑晓幸提出建议: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地区建立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试验区。
同时,他建议规划先行,项目引领,川渝两地专项制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精心设计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巴蜀文旅项目。此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还要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培塑巴蜀文旅特色品牌,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让非遗“活”起来
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自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远进步,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无人肯学的形势不容乐观。
“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强化非遗与设计、科技双向融合,推动非遗与制造业跨界融合,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与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相结合,培育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深受老百姓青睐认可的非遗衍生品、民族地理标识、区域文化品牌,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新活力。”2021年全国两会,郑晓幸的建议聚焦在西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针对在非遗保护上存在的相关资金支持不足、保护意识和认识程度不强、市场适应能力差、人才缺乏、宣传和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郑晓幸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注册管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生态社会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元资金投入体系、深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创新、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行动计划。
“今年提出的11条建议,有4条和非遗相关。”2022年,郑晓幸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发,建议把培育发展非遗行业协会组织列入地方文化、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支持非遗行业协会提供公共服务,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加大对非遗行业协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此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此外,郑晓幸还建议,通过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统筹打造“中华非遗精品”走出去工程,提升非遗活起来和走出去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在碰撞中“活”起来,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实习记者 潘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