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名片:
罗霞
全国人大代表 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交通运输是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以及乡村振兴发展等大背景下,客观上要求四川沿黄流域交通运输要适度超前、率先突破、转型升级、先行引领。”
全国两会开幕在即,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罗霞在接受四川发布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建议围绕黄河流域四川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展开。罗霞认为,“交通+红色文化”、“交通+特色资源”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区域路网循环能力,支撑发挥路衍经济,带动区域群众增收致富。
四川沿黄流域的红原、阿坝、若尔盖、松潘和石渠等5县原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交通项目、资金、政策等向上述地区积极优先倾斜,推动区域顺利实现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金通工程”全覆盖,所有县对外形成两个及以上三级及以上公路通道。
罗霞用一组数据说明了黄河流域四川境内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四川沿黄流域路网密度仅为13.8公里/百平方公里,较川西北地区平均低32.2个百分点,至青海方向的高速公路通道未打通,交通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等融合跨界开发程度还不高;还有50.2%的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加之财力薄弱,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困难的问题依然明显。”
为此,罗霞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加大黄河流域四川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建议。
“四川沿黄流域5县交通底子薄、欠发达,建议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结合年度车购税征收情况,加大对区域交通建设特别是涉及安全的危桥、危隧、安保工程等投入,支持提升交通设施韧性和可靠度。”此外,罗霞还建议制定受黄河侵蚀的公路设计标准,“黄河流域流量、流速动态变化,如在设计、建设中不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难免会受黄河侵蚀影响。建议交通运输部会同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结合沿黄河9省区实际,制定受黄河侵蚀影响公路基础设施设计标准,引导沿线省区从设计、建设等源头上提高设施耐久性和本质安全。”
有了良好的交通设施基础条件,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文化旅游“水到渠成”。为推动“交通+红色文化”“交通+特色资源”融合发展,罗霞建议交通运输部会同文化旅游局等部委,指导州县结合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打造数条与路段主题特色相结合的旅游景观带,围绕驾乘体验感同步完善步道、旅游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并参照“十四五”普通国道标准支持对应技术等级的公路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路网循环能力,支撑发挥路衍经济,带动区域群众增收致富。
自然生态山水相连,资源配置效率往往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罗霞建议探索推动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在不改变既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有助于在更大空间尺度优化布局生产力,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建议交通运输部指导四川沿黄流域5县加强与周边县区对接形成’组合拳’,根据部省’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旅游路产业路项目库,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推动成环成片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罗霞认为绿色低碳发展是沿黄流域5县交通发展的方向之一。她建议沿黄流域5县州县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要求,指导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落实节能环保要求,“建议优化公路项目概预算编制,积极推广常温条件下沥青路面养护材料和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建议交通运输部按照《绿色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支持沿黄流域5县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家低碳转型基金等资金支持。”
四川发布记者 张药滟 实习记者 王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