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课堂上,一名来自乐山峨边的彝族妇女面对设计与媒体艺术系的本科、硕士学生以及众多专家精彩“开讲”。她是峨边省级非遗彝绣传承人阿赫绣枝。
阿赫秀枝的专题讲座以“我的生命之花”为题,生动讲述小凉山彝族刺绣和自己的彝绣故事。她用生动鲜活案列,介绍彝族服饰的结构、形式语言与刺绣纹样象征,并以纹样为依托系统讲述峨边彝族刺绣工艺的地域特征、传承方式、针法、图案构成、代表性符号与配色方案及其象征含义,引起了艺术设计专业师生的强烈共鸣。当天,阿赫秀枝带到现场的彝绣服饰、绣片、配饰、创新家居产品,引发了现场的广泛关注和极大热情。
当天专题讲座上,还邀请了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祥林、四川吾思吾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创始人熊彦、四川艺术学院教师蔡端懿等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以小凉山彝族刺绣为和峨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深度探讨“造物艺术与人文精神”“去田野,教育与被教育”等学术课题。
彝族人民悠久厚重的人文积淀、朴实自然的民族风情走进了学术殿堂,彝绣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相结合,激发了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学生“我与物契,人与天合”以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妙造自然”、“物我融合”的艺术境界与审美追求。也标志着峨边非遗代表性项目逐步从“田野”走进了“殿堂”,由“技术”升华到“学术”。
峨边作为四川西南小凉山千年古县,彝族文化积淀厚重而独特。彝族作为世居西南的古老民族,在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中,不仅开拓耕耘了这片充满希望的神奇土地,也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峨边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3个,其中省级7个、市级18个、县级 28个,申报代表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余个,其中省级3人,市级13人,涉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传统手工艺技能、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等多个门类。
下一步,峨边非遗将依托现有基础,强化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的活态传承和再生创造,加强非遗文创品牌和产业开发,进一步加大与高校联盟对接,以市场广泛对接,推动非遗文创设计创新,通过设计的力量构建地方民族文化与世界的对话,架通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生活方式之间的桥梁,让峨边非遗走向现代、走进市场、走进生活。(雷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