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履途】全国人大代表吉克石乌:要让教育撑起大凉山的未来

2022-03-07 19:30:00   四川发布

代表名片:

吉克石乌

全国人大代表  凉山州昭觉县庆恒乡庆恒村党支部书记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这是新的起点。”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凉山州昭觉县庆恒乡庆恒村党支部书记吉克石乌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前往北京。

五年来,庆恒村通村的毛路修通了,农网升级改造完成了,彝家新寨建起了,安全饮水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看病有了卫生院,村民们住上了好房子。看着村里可喜的变化,吉克石乌十分欣喜,但心里还一直牵挂着当地的教育发展。

2018年两会期间,吉克石乌一方面心系家乡产业发展,盼望着“升级凉山交通建设”,提出了为贫困地区修建通社(组)路提供补贴的相关建议。另一方面,她还一直担忧着当地的教育,“孩子就是大凉山的未来,我也希望我们老师能到其他好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将大城市里好的教育方法引进到我们凉山来。让孩子们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好的学习风气,撑起大凉山的未来。”

吉克石乌回忆,2015年村里建起了彝、汉双语幼教点,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孩子们学会普通话,不仅喜欢上学了,还越来越有礼貌。2019年,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庆恒村又规划了一个幼教点,孩子们的变化也越来越大。

亲眼见证了这样的变化,吉克石乌在2019两会上,提出了期望政府和教育部门能进一步改善“一村一幼”幼教点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一村一幼”师资培训的建议,希望有更多的乡村教育人才能够来到大凉山,让彝族聚居区孩子能够在同一起跑线奔跑,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

2020年,吉克石乌建议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助力教育脱贫攻坚。在走访调研中,她发现周围的几所乡中心校、昭觉县城区中小学,教师紧缺、大班额现象突出,如乡中心校平均每班有六七十名孩子,有的城区小学平均班额约90人,教师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为此,吉克石乌希望在提升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如根据实际需求解决教师编制紧缺问题、设立贫困地区教师荣誉制度等,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真正地引得进、留得下优秀教师,让更多的孩子学到知识,走出大山。

2020年11月17日,包括昭觉县在内的四川最后一批贫困县全部摘帽。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吉克石乌开始思索庆恒村的内生发展力应当从何而来。

“既要靠产业就业,也要靠办好教育,甚至教育就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吉克石乌认为,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扶贫,凉山彝区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教师待遇较低、政府负债办学等短板。

2021年两会期间,吉克石乌提出了《关于继续加强对凉山州已脱贫县的教育投入力度的建议》,希望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解决凉山地区教师编制紧缺问题、提升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岗位吸引力,尽快帮助大凉山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发展体系。

“这几年我的建议还是围绕家乡的产业与教育发展,思索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一起见证大凉山美好的未来。”吉克石乌说道,2022年全国两会,自己的建议与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有关,希望能推进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实习记者 潘阳薇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