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8月29日,全国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推进会在成都拉开帷幕。
当天上午,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沸水镇儿童之家、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沧浪新城社区儿童之家、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社区儿童之家、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相关负责人先后作交流发言。
△会议现场
为啥选择四川?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四川建立了40所儿童友好家园,为灾区儿童提供安全场所和帮助服务。
作为儿童之家的发源地,目前,四川儿童之家已从最初为儿童提供安全空间、帮助回归正常生活等灾后应急模式,转型为根植于社区,集传播儿童保护理念、促进儿童综合发展、关爱服务特殊儿童、开展减灾备灾工作等为一体的社区儿童服务平台。
截至2016年底,全省建成儿童之家21670个,服务儿童688.15万人次。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沸水镇儿童之家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沸水经验”揭秘:集“六个家”于一体,“安全之家”打造重要性凸显
始建于2008年6月的绵阳市安州区沸水镇儿童之家,是汶川地震后,由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建立的全国首批儿童之家之一。在此次会议上,沸水镇儿童之家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沸水经验”引关注。
近年来,该儿童之家遵循“快乐一个儿童、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会”的原则,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社区儿童的幸福家园。9年来,累计服务儿童175200余人次,2500余人(含临近乡镇儿童),家长累计100400余人次,6730余人。
总体来看,“沸水经验”包括“六个家”,即加强隐患排查,打造“安全之家”;面向全体儿童,共享“温暖之家”;提升服务能力,铸造“品牌之家”;争取经费保障,共助“发展之家”;完善管理制度,共创“规范之家”;满足服务需求,共建“幸福之家”。
△会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沧浪新城社区儿童之家相关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会上,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社区儿童之家相关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速读四川儿童之家建设这九年:解决了四大问题
梳理可知,在四川,儿童之家建设解决了几大问题:
NO1:如何推进?
多措并举创建儿童之家。为全面推进儿童之家建设,四川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
成都市以“点位试点+区域试点+顶层设计”的思路,对全市儿童之家建设进行统筹引领,探索出院落式、集聚式、散居式、校园式等建设模式。
泸州、绵阳、广安、达州、巴中等市将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民生工程,配套专项财政资金,5年来投入建设经费近5000万元。
NO2:如何撬动?
示范引领提升儿童之家建设水平。一是积极推进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基会开展的项目试点。二是开展省级示范家园创建活动。目前,全省分别建成省、市、县级儿童之家示范点21个、1034个和3204个。
NO3:有何创新?
创新手段调动政府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儿童之家建设与服务。
一是坚持职能部门主办与整合社会资源联办相结合。采取政府部门建设、单位结对援建、社会资源捐建等多种形式推进儿童之家发展。
二是坚持依靠专业团队与社会组织参与家园管理与服务。
三是拓展网上儿童之家服务。建立网上儿童之家,将儿童之家的地理位置、联系方式、阵地展示、活动动态展示在网络上,打开手机就能智能定位。创建“家教微课堂”“我的活动我来说”等模式,定制儿童活动,拓展儿童之家服务范围,扩大儿童之家影响力。
NO4:未来之路是什么?
在推进思路上,四川将抓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利机遇,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多举措建设和发展儿童之家。
在发展定位上,立足社区、强化服务,利用社区资源,切实将服务惠及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众。
在建设主体上,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部门支持、社会力量补充的创建模式,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群团支持指导、社工参与管理、社区适时监督”的多元融合模式,让家园更好地发展,适应和满足儿童需求,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四川省儿童之家成长记】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四川建立了40所儿童友好家园,为灾区儿童提供安全场所和帮助服务。
·2010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儿童友好家园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家园的管理主体、服务功能,为家园场地、资金、人员等提供有力保障,家园由紧急状态模式逐步转为常态社区儿童保护与服务模式。
·目前,四川省儿童之家已从最初为儿童提供安全空间、帮助回归正常生活等灾后应急模式,转型为根植于社区,集传播儿童保护理念、促进儿童综合发展、关爱服务特殊儿童、开展减灾备灾工作等为一体的社区儿童服务平台。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侯青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