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5%、西部地区的30.8%。数据显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在成势见效,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
3月28日,四川发布记者从四川省统计局获悉,从经济发展数据看,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持续深化,发展支撑不断夯实,引领示范效应不断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七万亿
全年经济增速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亿元,比上年增长8.5%,经济增速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总体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四川部分48060.2亿元、增长8.5%,重庆部分25859亿元、增长8.5%。经济增速从一季度比全国低1.2个百分点、上半年与全国差距缩小到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追平全国,到全年实现赶超,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5%、西部地区的30.8%,经济增速继续领跑西部,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其中四川部分和重庆部分增速均高于四川省和重庆市平均水平,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0.7个百分点
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7.1%
经济的快速恢复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从工业看,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增加值达到21272.4亿元、增长10%,增速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28.8%,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8%,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89.6亿元、增长35.8%。
从服务业看,成渝双城经济圈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39465.5亿元、增长9.3%,增速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
其中,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9%、10.8%;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恢复发展,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1%、12.4%。
民间投资增长9.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553.6亿元
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恢复、稳定外贸发展等政策陆续落地的背景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全年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投资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4个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试点获批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13条、在建6条,累计建设5G基站超11.2万个;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间投资增长9.9%。
从消费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推进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着力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加快培育消费中心城市和一批知名商圈,成都市、重庆市渝中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553.6亿元、增长17.0%,增速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
从外贸看,全年中欧班列(成渝)共计开行超4800列,开行量占全国比例超过30%;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374.5亿元、增长19.7%,其中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增长22.8%和15.1%。
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9.5%
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
2021年,成渝两地通过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联合举行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1054.5亿元。
高技术产业方面,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限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4.2%。
此外,成渝两地还开展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6个方面便捷生活行动,同步建立便捷生活事项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协同深化“放管服”改革,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成渝城际动车日均开行78.5对,率先在成渝客专沿线各车站间推行“公交化”票制,重庆中心城区和成都主城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一码通乘”,成都、两江新区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