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贸试验区“五年成绩单”:探索形成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

2022-04-02 07:3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挂牌五周年。

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至2022年3月底,累计新登记企业18.86万余户,累计新增注册资本18231.14亿元。

截至目前,成都自贸试验区已探索形成了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51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到全省。另外,结合成都实际,成都自贸试验区在全市范围内已完成复制推广212项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

A099B79B-7C12-4A3B-9E5D-40C75824FF7F

累计新增注册资本18231.14亿元
探索形成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

成都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00平方公里,涵盖天府新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两个片区。

数据显示,自2017年4月挂牌以来至2022年3月底,成都自贸试验区累计新登记企业18.86万余户,累计新增注册资本18231.14亿元,其中累计新登记外资企业1685户,累计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787.29亿元,在全市占比分别为24.4%、43.8%,以不足全市千分之七的面积贡献全市四分之一的外商投资企业、近二分之一的外资企业注册资本。

F1295865-59EF-4063-9DA1-57A66E318A79

在招商引资的基础上,成都自贸试验区五年来还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感可知的成果。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赋予成都自贸试验区的155项改革试验任务,截至目前,已实施154项,实施率达到99%。

具体来看,成都自贸试验区结合成都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212项,探索形成了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51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到全省。其中,2021年“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此外,成都自贸试验区五年来还持续推动扩权赋能,3批146项省级和23项市级管理权限直接下放,包括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改革,并首创施工许可豁免制、排水许可豁免等举措,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审批效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超1400亿元
航空租赁产业规模近50亿

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重头戏之一,五年来,成都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截至目前,成都自贸试验区内证券期货机构65家,银行保险持牌机构224家。成功落地西部首个航空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资金池,15家企业集团开展外汇资金池、9家开设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数量居于中西部前列。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从2017年的608.9亿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459.64亿元。

97E2E0FF-DD19-4511-B9BA-1EF3C343BF34
2020年9月,成都市被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城市。通过深入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创新,中欧e单通2.0版本实现了“一单制”单据线上签发和纯信用线上普惠融资两大功能融合,截至2021年累计签发提单超9000单,涉及金额近6亿元。2019年5月,四川首单飞机租赁业务落地,截至2021年底,航空租赁产业规模近50亿。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2020-2021年度,成都排名第三批自贸试验区“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第一名,排名全国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与服务创新”第四名。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自贸试验区在参与川渝自贸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中,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推动首发中欧班列(成渝),2021年开行超4800列,约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三分之一,与川内市州协同联动共建全川“亚蓉欧”产业基地,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省内货源占比超75%。此外,成都、重庆海关还共同推动了“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模式,在全国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成都自贸试验区还将全面对接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聚焦数字贸易、生物医药、航空全产业链等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诉求,持续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力争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案例,继续在制度创新上保持前列。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培哲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