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21人》| 自贡作家李华:我们都是有光彩的人

2017-09-03 15:08:43   四川发布

【荐 语】

这是自贡。一个贡献了两个中国汉字的城市

举着火,我们闷声掘举世无双的井

熬自己的杂质,纯洁微粒

盐,一旦走入圣经,那就是力度

就是照亮。点亮最初的灯盏。油壶

我们围炉而坐,商讨生儿育女

盐井街就这样一灯暧昧一灯。直到

兴高采烈。把庙会当回事。高挑皮纸灯笼

彰显各自的姓氏。我们是从头到尾

被火,被光熏陶过的庶民。

【简 介】

李华,1957 年生,重庆人。中共党员。1984 年毕业于四川泸州教育学院中文系。1970 年赴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小学教师,富顺县文教局教研员,富顺县政府办公室秘书,《蜀南文学》副主编、编辑部副主任,自贡市文联创研室副主任、《创作研究》副主编,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三级。199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团体委员,自贡市作家协会主席。现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 39部。关于自贡本土的作品包括《名城自贡》《民间盐语》《沿着自贡诗歌地图》《盐都》《草草儿》等。

【访 谈】

跟李华交谈,三句话不到,一股强烈的区域自豪感就扑面而来。他对生他养他的这座名叫自贡的城市,连一砣毫无起色且苍老斑驳的码头石都情有独钟,信口就是诗意滔滔。

他在一组诗里写道:“这是自贡。一个贡献了两个中国汉字的城市 /举着火,我们闷声掘举世无双的井 / 熬自己的杂质,纯洁微粒 / 盐,一旦走入圣经,那就是力度 / 就是照亮。点亮最初的灯盏。油壶 / 我们围炉而坐,商讨生儿育女 / 盐井街就这样一灯暧昧一灯。直到 / 兴高采烈。把庙会当回事。高挑皮纸灯笼 / 彰显各自的姓氏。我们是从头到尾 / 被火,被光熏陶过的庶民。”

三言两语,就把这个举世公认的“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美食之府”囊括其中。

一个作家,要有好多爱恨交加辗转反侧才能触碰到一座城市的疼感神经,才能在这主动脉及神经末梢中吸卤熬炼,结晶自己的文字,产生一系列的乡土文学作品。

李华说,实际上他也无数次又无数次想脱离这个城市去展翅高飞的,奈何一次次逃跑又一次次像被谁猛烈拉扯一样乖乖回归本位。

细想了一下,说是故土难离也是可以的,但那仅是一种淡淡的心理情节和亲人纠结,更多的是,他不知不觉就被这座城市骨化了、血脉了、经络了。

集中一个城市的智慧,守护灯 / 只有自贡才如此胆大妄为。自贡不大 / 但自贡懂灯。懂开关和路线。懂组合与造型 / 喂养灯会的时间越长,我们那中等身材的敦厚善良简朴 / 尤其是不忘敢为天下先的掘井初心,不是也被点亮了吗 / 有光彩的人,散在四面八方,都被人一眼破解 / 哇,你绝对是自贡人。

他说,正是这种绝对,让他彻底自贡,彻底老实,心甘情愿接受城市对他的谋篇布局。他也才从自贡一草一木的感悟中逐渐成为城市精神的守望者抑或封疆大臣。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市民李华,要达到被人尊称为城市守望者的程度,非一日之功。最先他顽皮于盐井街附近,后来去了一个叫代寺的小镇完成少年青年的时光,当他再次回到盐井街或者进入盐都心腹地段的自流井及大安以后,他才从一名教师转换为公务员,进入市文联,和文字文学有了更为广泛的亲密接触。同时也完成了从儿童文学到乡土文学的蝶变。其实儿童文学是李华的强项。那年他出道之作的童话抒情诗《小鸟喳喳》寄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时,一下就让儿童文学界久负盛名的鲁兵和圣野两老师爱不释手,一边打开中国地图找李华生活的城市,一边约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一起去长风公园读那首难得的好诗。

接下来李华的童话诗,童话,幼儿文学一发不可收拾,参加了不少笔会和研讨会,发表了几百篇作品并出版了 28 个单行本,其中好多选本还获了这样奖那样奖。

按道理,从儿童文学这条道李华还可以一路顺畅获得更多,他却在自己的创作高峰时戛然而止。在他看来,越来越热闹越排名的儿童文学已不是内心遵从的那种有如初乳般纯洁的儿童文学了。虽然他还继续追求和写作自认为经典式儿童文学作品,但已不热衷于出手发表和集结出版了。他有他的深层次思考和等待。

这以后他接受组织安排开始主持地方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后来又担任地方作家协会主席至现在,这时期受组织信任,还担任了地方文联副主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李华的注意力从童话回到现实,从孩子回到成人社会,回到周遭熟悉的面孔和街道。甚至那些习以为常的那砖那井那转弯抹角,都和他重新娓娓交谈过似的。一部《名城自贡》就这样诞生了。

“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居住环境,乃至大到这座城市,这对一个作家是多么的重要”,李华说,我们每天吃它的米喝它的水呼吸它的新鲜空气交往它养育的儿女,就没去想到过它的出现意义和存在内涵吗?

城市能给我们的,是我们永远数不胜数的。城市从古至今经历的,是我们永远无法解读的。李华的散文集《民间语盐》就是这样从盐到人到城市,拉开了乡土系列的序幕。他在一篇《语盐,有些轻松有些累》里写道“我从来就没想到,隔壁卖盐小店里的盐,重要到了红军战士要用生命去换的程度。”最让李华欣慰的是,公然在一次次翻阅城市黄页时,写出了《像自贡这样的城市》《牛屎粑也荣耀无比》《假如我今天请你吃泡菜》《荤石匠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等一系列很自贡很百姓的诗作。他把它打包成《沿着自贡诗歌地图 我的诗言志》的诗集,献给了有着 2000 多年凿井历史的故土,成为第一部以自贡的为主题的诗地图。

“说到底我们还是一个城市的短暂过客。我们真的能守望住城市吗? 就我们那点肤浅经历拿什么去守望?”说到这儿,李华无不伤感,“文明的进化,城市功能的转换,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资源城市生产城市已相去甚远,我们过去的现场感日渐被表面的日新月异覆盖,我们还有多少守望的美学意义和认可尚属民族半工业生产模式的坚韧?”李华说他之所以精心构思了长篇小说《盐都》,是惧怕城市原初的故事失传或者变味。这部小说一经在《自贡晚报》连载,就受到社会关注,广播电台又拿去联播,最后挂到网上,收听者不计其数。

作家首先就是一个书记员,其次是一个民间讲解员。作家的职责就是唤醒最低的生命意识,生命钢度,坦荡做人。

李华最得意的是在自贡有两个据点,一个是供他写诗的马吃水,这就是他现在的居住地。一个是供他小说创作的猴子石镇。李华说,城市与小镇,是一种衍生或派发。优秀的作家都有上帝恩赐的小镇。“比如福克纳、鲁迅、沈从文”。李华为有代寺的小镇生活手舞足蹈。他说,“以前还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生命进行到可以沉淀许多的时候才发现,几千年农耕社会任何缺失小镇的侥幸都是遗憾。”

他因此开始了小镇三部曲的创作。第一部《草草儿》已面世。在这部作品里,他通过对曾五葱葱儿、王二妈、梁鲫壳、姜骡子、温三嫂等人的刻画,把一批生活在视平线以下的贫民百姓坚韧不拔的生命光辉展示了出来。接下来他的第二部《叶叶儿》,第三部《根根儿》,均是以小镇医生、铁匠、教书先生、补锅匠等人为抛物线,复活小镇的生命符合,最后归结为“人间真情”这个大主题。

李华有自画像的癖好。他说,其实我就是一个农民,甚至比农民还农民。那年下乡,真还把我斗胆交与了土地,从此那种乡村情节呀,不是现在知青说的青春有悔无悔那么简单。

李华说,他现在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最爱看的是菜的姿态,总觉得每一棵菜都有无穷的言语,他能从中读出乡村的诸多无奈与自我拯救。“一个人恋了一方土地,怕是三条牛都拉不走吧”,因此他对失地农民最感同情。

孤傲是一款年岁做的门槛,你没喝过那壶西北风 / 就不知哪山的叶被采摘进壶口。喝惯了 / 茶垢了,也就随味而安,慈祥给远山远水看 / 但你要深刻理解,有些缓慢是云下凡,有些脾性是雷扑身 / 一个人没多少可显摆的,惟风骨它不听使唤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侯超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