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4月11日凌晨5点,星光照耀下,5辆大巴车缓缓从成渝高速驶出,停在天府新区某酒店门口──100余名由成都出发、援建上海国展中心方舱医院的中建八局西南公司志愿者,历经火速集结、千里驰援、急速鏖战,终于凯旋归蓉。
同饮一江水,你我共“守沪”。在刚刚过去的几天,这批志愿者和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援建者一起,参与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改造项目的施工,他们承担的5号馆、6号馆的建设任务,总共可提供1.5万张床位。
再出征,雷神山援建者带队入沪
对于中建八局西南公司安装分公司副经理、西南公司援建国展方舱医院突击队现场指挥长何小江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两年前的春天,他同样是这样义无反顾逆行出征,一路向东,圆满完成了武汉雷神山医院援建任务。不同的是,这一次,距离更远,任务更重,带队人数更多,管理风险更大,但时间却更紧。
6日凌晨2点,何小江接到带队出征上海的紧急电话后,他立刻条件反射似的做出一系列工作部署:征集管理人员志愿者、联系劳务单位、准备防疫物资、对接现场情况、做好人员分工……经过8小时筹备,他顺利组织西南公司412名援建者从成都、重庆、北京、武汉四地奔赴建设现场。
受疫情影响,各种交通方式均无法直达上海。对比多种方案,志愿者们最终决定分批通过飞机、高铁、自驾等方式到杭州、南京两地,然后包车前往上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6日中午3点,“粮草官”刘奉泽第一个达到杭州,他的任务是为支援队伍采购好所有物资,发往上海。施工机具、劳保用品、防疫物资是采购的重点。由于需求数量较大,短时间内遍寻多家店铺均不能一次性配齐,他便在市场上组合采购,最终,400个安全帽、100条安全带、100套工具箱以及4700个N95口罩打包完毕,装上了发往上海的包车。刘奉泽一颗悬着的心也稍许放松。
7日凌晨5点,援建物资和援建队伍同时到达目的地,所有人通过了核酸抗原检测后顺利入场。一场“闪电战”正式拉开帷幕。
硬鏖战,20小时完成5000平米巨型风管
根据指挥部统一安排,中建八局西南公司主要参与5号馆一层、二层的水电风系统安装施工。
中建八局西南公司工程管理部高级经理舒洋,曾参与成都市银泰中心、遂宁宋瓷文化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为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作业,他提议由管理人员担任班组长,直插现场,推动履约。而他自己则负责协调现场和其他单位的沟通配合,全力保障现场需要。“舒工,缺材料了”,“舒工,这边还需要加10个人”,“舒工,这边工作面需要协调”……各种各样的问题络绎不绝地找到舒洋,无论多么困难,他一句“收到,我马上安排”,总能给同事们信心,让施工作业顺利进入下一道工序。
7日下午,指挥部下达了紧急任务──完成5.2馆区通风系统的制作安装。通风系统作为舱内最重要的功能系统之一,保障舱内空气流通,并对排出的空气进行净化杀菌,确保不造成外部环境污染。
接到任务后,舒洋立即与相关单位沟通确认工作面和工序穿插配合,并组织投入200余名通风工人开展突击施工。由于时间空间有限,大型吊装设备周转不开,管理人员便与工人们一同肩挑臂抬;锤子不够,就用扳手和铁棍,硬是一锤一锤敲出边长3米的巨型风管。加工风管、吊装拼接、安装风机及高效过滤器,所有工序克服各种阻力按计划推进,最终在20小时内将5000平方米巨型风管安装到位,并完成了大型风机设备及高效净化器的安装。
真铁军,奋力决战站好最后一班岗
9日傍晚,方舱战斗已进入尾声,连续奋战数十小时的援建者们都松下了一口气,准备进行核酸检测,为返程做好准备。但就在这时,何小江突然接到消息:5号馆排风排水系统还有部分工程没有未能全部贯通,亟待支援。得到消息后,中建八局西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彪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保证方舱顺利交付。何小江迅速组织十余名管理人员和八十余名技术工人,放弃休息时间,继续投入战斗。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经历了两天两夜的鏖战,虽然身心极度疲惫,但依然咬牙坚持,为最大程度节约时间,只喝不吃继续奋战10小时力挽狂澜,使五号馆两处巨大高效过滤杀菌排风系统、独立排水系统得以全部贯通,方舱医院的功能性系统得以全面完工。
结束最后这一场大决战,近百名建设者已是疲惫不堪,他们在经消杀与核酸检测后回到大巴车上,来不及换下满身灰尘的衣服,酣然大睡,等待启程回家。
4月10日上午十点半,国展中心方舱医院如期交付,医护人员陆续入驻,准备接收患者。“四叶草”将为5万个生命提供庇护,为上海筑起抵御病毒的长城。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