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深媒体人、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雷健耗时3年,推出了“赏乐读人”新作《书中听乐》。该书开启了一扇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的窗户,就是应当从文学名著中寻找源头。
《书中听乐》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了40篇文章,选题多为世界名曲。尽管是“非专业人士”的专业化写作,雷健选定了一个绝妙的“切入点”──“书中”听乐,将听觉上的欣赏转换为视觉上的阅读,进而延展到理性的思考和文学描述,可谓扬长避短,生面别开。
在这本新书中,雷健所写到的音乐大师和他们的杰作,都是几百年来早已被世人反复聆听、耳熟能详的,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大多也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雷健变换视角,不再囿于音乐的畛域,而是从阅读的角度去寻觅去解读去思考,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起来。通过“书中听乐”,音乐与文学、与绘画、与戏剧等邻近艺术门类,均实现了无缝连接,乃至跨界融合,让读者从阅读中走进音乐背后,从而亲近音乐,感受艺术,进而参悟人生。
雷健生活照
雷健曾是一名专业媒体人,对古典音乐的喜爱长达数十年。深圳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中国副刊”新媒体中心总编辑侯军在为该书作序中提到,雷健对古典音乐的挚爱和痴迷,已经到了“上瘾”的程度。他回忆了一个细节:“偶尔同行之间聊起与音乐相关的话题,他本来在一旁‘假寐’,闻听顿时双目炯炯,兴致勃发,纵横捭阖,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一张老脸笑得稀烂’(雷健的口头禅之一)。”
《书中听乐》开启了一扇聆听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窗户,就是应当从文学名著中寻找源头。不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很难理解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日出》,为何有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磅礴气概;读了梅里美的小说《卡门》,才会理解乔治·比才据此创作的同名歌剧中第二幕与第三幕的间奏曲为何是行云流水般的牧歌;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里的忧伤,其实在意大利作家维尔加的小说里早有伏笔;聆听科萨科夫《天方夜谭》组曲的最佳方式,是手握一卷《一千零一夜》边读边听。在阅读中聆听,这无疑是《书中听乐》给音乐爱好者开启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