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五个基本”聚效“组织振兴”

2022-04-20 17:11:48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红原县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聚焦农村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聚效“组织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基本队伍强动能。建立村级党组织评星定级指标体系,分类评定1至5星级村党支部,选树表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明星村,带动农村党支部创先争优,建强“带头人队伍、村干部队伍、后备干部队伍”。实施“领头雁”培养计划,教育引导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经商人员等70名人才从事乡村旅游、畜产品加工。选优配强35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将政治过硬、群众公认、带富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大中专毕业生选拔进村(社区)“两委”班子,分村(社区)建立35个村级干部后备库、储备105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后备干部。将热爱农村工作、工作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的第一书记、驻村队员选派到13个脱贫村、7个乡村振兴重点村、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共选派驻村工作队16支、驻村干部46名。

基本活动添活力。推动乡村振兴贯穿村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建例会、乡村干部履职述职、党员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等基本活动各环节、全过程。通过“理论授课+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方式,围绕乡村振兴、农村党建、基层治理、集体经济等8项重点,举办专题培训班、现场观摩会和经验交流会10场次,提升驻村干部建强基层组织、推进强村富民、实施基层治理、为民办事服务的能力水平。创新推广乡村振兴“星级评定”“金牦牛”“吉祥三保”等经验做法,在10个乡镇试点“党支部+公司+脱贫户”激励机制,引导全县840户群众从事第三产业,带动9836人稳定增收。全县1536名联户党员参与疫情防控,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联络等方式全覆盖对10个乡镇35村(社区)排查,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9条。

基本制度实根基。落实村级党组织生活制度,督促35个村(社区)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建例会、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县委常委以上县级领导包联乡村工作机制,35名县级领导定期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蹲点督导70场次、专题指导强调105场次、研判解决问题78个。定期召开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季度座谈会1场次,与16名第一书记谈心谈话,听取工作汇报16场次,3个职能部门安排部署重点工作25项,加强驻村队员日常管理和激励保障。创新开办涉藏地区“雅克先锋”马背流动党校,深入31个村开展下基层“宣”学、马背上“送”学、帐篷里“讲”学60场次、120个课时,打通农村党员理论宣讲“最后一米”。

基本阵地惠民生。坚持常态便民服务,开展民事代办服务,每个代办点做到“六有”即:有门牌、有专人、有电话、有制度、有台账。完善村干部坐班制度、集中办公模式,简化便民服务代办程序,完善服务办事指南、公开服务承诺,推行乡村“一站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一站式办结”管理服务模式,代办事务421件、接访群众175人次、公开“三务”349项。确保群众办事零抱怨、群众诉求零耽误。坚持常态全覆盖走访,184名村(社区)“两委”成员坚持每季度进行全覆盖走访群众,做到“四必到五必访”即有困难需求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喜事丧事必到;党员家庭必访、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必访,帮助脱贫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基本保障固成效。强化“县委+乡(镇)党委+村(社区)党支部”乡村振兴领导体系保障,充分发挥县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农牧民群众等参与主体作用,发挥社会、群团、经济、监督、调解等组织协同联动作用,确保乡村振兴领导到位、参与广泛、推进有力。明确10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副书记,10名组织委员、35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职责任务。按月足额兑现村干部基本报酬,严格村干部工作考核落实年终绩效报酬,足额兑现村(社区)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推动活动阵地规范管理,按照《红原县村社区活动阵地“三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专人管理村党群服务中心固定资产、设施设备、文件资料、登记造册,确保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达标使用。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