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名片:
梁海波
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 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 中石油总公司-西南石油大学钻井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联合体负责人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4月24日,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四川科技馆举行。现场,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梁海波被授予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的人生理想就是要将毕生所学应用到我国石油行业,为打破国外对我国石油行业的技术垄断与封锁贡献自己的力量。”21世纪出头,梁海波怀揣着理想,一头扎进石油行业之中。
从此,从事油气井智能感知与安全防控、人工智能系统、智能测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突破石油行业“卡脖子”技术,成为他一直的坚持。
心怀热血 致力于打破石油行业技术垄断
2000年,梁海波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本科阶段学习。当时众多学子选择南下闯荡,而他毅然决定留在西南石油大学继续深造。
“我的人生理想就是要将毕生所学应用到我国石油行业,为打破国外对我国石油行业的技术垄断与封锁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梁海波选择跨专业考入石油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从此,实验室彻夜长明的灯火和大漠戈壁扑面的风沙就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梁海波把第一个目标定在深部钻井上。“当时我国测量手段对深部钻井异常响应严重滞后,参数单一,多元化录井仪器及井下录井仪技术被国外把持垄断,深部安全钻井高效开发难以突破瓶颈。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定要攻破这个技术难关!”
至此,不休不止,废寝忘食,走遍千里大漠,研究千万数据。
经过10余年大量的科学细致研究,梁海波提出了井下11种参数的随钻测量新方法、地面岩屑流及复杂流体智能感知新技术,研制了10余套新型测量装备系统,形成了国内领先的“井下地面一体化工程录井”技术,成功应用1000余口井。
同时,针对四川油气资源“三高”特征,他进一步夯实、提升学科解决四川油气产业中“卡脖子”核心技术的能力,与川庆钻探、西南油气田等企业共同建立了主导型、创新性产业集群。
如今,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40余篇)、取得授权专利及软件共70余项,获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等诸多荣誉。每每回忆起那段日子,梁海波总是毫无抱怨地说:“环境是冰冷的,但我的心是热的”。
右为梁海波
产学研结合 培养油气行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科学研究上,梁海波是能手。教书育人上,亦是良师。
他带领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团队-油气智能监测装备与技术团队,结合西南石油大学人才优势,立足油气行业,为我国油气资源领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科技进步做出了众多贡献。
在国家发展非常规及深部油气能源发展战略引导下,梁海波结合智能测控、复杂环境特殊测量、信息化与测控技术集成等领域研究方面的优势,聚焦“三高”(高温、高压、高含硫)油气检测与监测技术研究,建成国内高校首个录井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引领国内录井装备技术发展。
同时,他带领团队与长城钻探、中法地质、六合伟业联合建立3个产学研研究院,已成为我国深井安全开采原创性技术孵化学科群的重要支撑,培养了一批油气安全开采技术领军人才。
“我始终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梁海波介绍,10多年的教育生涯里,他始终坚持把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让梁海波感到欣慰的是,他已先后培养博士6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许多学生都已成为多个行业领域的骨干力量。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