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企”携手 峨边小凉山彝绣绽放大学殿堂

2022-05-04 10:4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一场名为“在地共生”的主题展览在四川大学美术馆开幕。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小凉山彝族刺绣带着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泥土芬芳,绽放在高校的殿堂。 

此次展览分为“在地共生”、“设计超链接”、“追本溯源”、“守正创新”、“彝韵新风”、“跨时空共振”六个板块,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一流本科课程《传统装饰艺术与图案设计》教研成果展,也是本年度小凉山彝族刺绣设计创新阶段性展示。

在“彝韵新风”小凉山彝族刺绣设计创新板块,小凉山彝族刺绣在新的展陈方式和创新表达加持之下更加彰显无限魅力。彝绣服饰、绣片、配饰、创新包袋、创新家居和家装产品,以及川大艺术学院学生根据在峨边的实践调研对小凉山彝族刺绣进行的创新设计,引起了现场观展嘉宾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赏。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宗贤表示,激活传统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传统走出博物馆、走出收藏室,走进社区、走进街道、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中,融入时尚的生活中。

今年以来,四川大学和峨边彝族自治县深化“校地企”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不断推动非遗从“田野”走进“殿堂”,由“技术”升华到“学术”,峨边小凉山彝族刺绣多次登上该校一流本科课程的课堂。

疫情防控期间,该校创新开展“线上采风”实施大学生艺术教育实践,通过网络直播、现场教学、非遗传承人参与线上互动等形式,全面展现了小凉山广阔的天地、美丽的风情、厚重的人文,丰富和延展了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内容。

小凉山彝族刺绣历史悠久、绚丽多彩、风格独特,是展现彝族特色的文化瑰宝,更是带动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把“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的一条致富路。

近年来,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3个,其中省级7个、市级18个、县级28个,申报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余人,其中省级3人,市级13人,涉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传统手工艺技能、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等多个门类。这些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高校艺术教育的丰富资源。

省非遗保护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郭桂玲表示,通过高校、企业、地方多维合作,构建和打通非遗政、产、学、研、用多元转化的途径,不仅可以推动非遗品牌设计的振兴,也必将会助力彝区乡村振兴。

下一步,峨边将继续扩大和高校、企业的携手合作,推动非遗文创设计创新,架通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生活方式之间的桥梁,让小凉山彝族文化焕发更加夺目的璀璨光芒。

本次主题展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指导,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峨边县委宣传部)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