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10日晚,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的《闪亮的名字──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发布仪式》在央视播出,展现20名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
他们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其中
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院长
沈富琼
获评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2009年,从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毕业的康巴姑娘沈富琼,响应国家号召,带着救死扶伤的初心,通过“三支一扶”计划走进高原──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从此开始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支医”生活。
十三年来,沈富琼始终坚守在乡村一线,一次次翻山越岭,走遍麻邛乡的家家户户。从青春白皙到黝黑瘦削,细心的医疗服务和真诚的付出,让她在当地得到广泛的认可,牧民群众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黑门巴”(“门巴”在藏语中意为医生)。
从人生地不熟到一口熟练的“牧区话”
2009年,刚毕业的康巴姑娘沈富琼坐了整整两天车抵达她的工作地点──麻邛乡卫生院。
麻邛乡海拔超过4000米。彼时,乡上没有水、电,做饭要用钢炉,取水要到河沟,晚上要点蜡烛,没有信号和网络。卫生院由又矮又旧的木瓦房组成,只有两个医生。“一个人睡觉还是有点怕,点了蜡烛,但又怕把房子燃起来,只能慢慢入睡。”人生地不熟,思家心切,艰苦的环境让这个年轻姑娘犯了难。
苦闷时刻,乡上出现了个贴心“姐姐”。沈富琼回忆,姐姐是半脱产的当地工作人员,热情好客,常常照顾20岁出头的她。有文凭、有能力,却甘愿留在当地,做一份工资低、服务老百姓的工作。“但她很有激情啊!总说工作很有成就感,常常晚上回来就跟我摆,那种开心真正感染了我。”
让沈富琼逐渐挂心的,还有淳朴乡亲们对医疗的渴盼。麻邛乡患多医少,尤其是牧民,山高路远,难以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在一次次出诊中,患者脸上的渴望、信任以及浮现的笑容,让沈富琼真正坚定了扎根麻邛、服务群众的信念。
路远,就学骑摩托、学开车;语言不通,就向双语干部请教练习当地藏语;医技不熟,就向老医生学习提高医疗技术和能力;山高,就背上厚重的大包一步步迈上去,不管风吹雨淋。
到后来,一个从大学时代就背起的书包也“背烂了”,沈富琼已经能用一口“牧区话”和群众沟通交流,而且能够独立骑摩托、开车完成健康义诊、出诊等工作。
从白皙女孩到风吹日晒的“黑门巴”
眼眸发亮、笑意明朗,常常是人们对沈富琼的第一印象,刚到麻邛乡时,大家都以为她是“汉族姑娘”,皮肤白皙,说着四川话。后来,在一次次出诊中,这个爱美的女孩也“不管不顾”了,只在风吹日晒中,变成人们口中的“黑门巴”。
麻邛乡地域广,群众居住分散,受游牧生活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群众看病就医条件较为落后。成为卫生院院长后,沈富琼带头组织医护人员每月分区域、分重点,骑行、徒步深入偏远村组,将门诊和常用药品带到群众家中、带到游牧地区。
“有的时候遇到暴雨,那个风吹到脸上真不是滋味,是冷的,也是痛的。一天忙完,衣服裤子都湿透了。”沈富琼说道,“但是,下村一趟,总想着,再多看一个患者,就多看一个,就这样,不注意天就黑透了。”
2019年,在全县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之际,沈富琼带头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牧区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健康扶贫重点对象排查行动,累计骑行约500公里,徒步约50公里,服务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排查出重点对象905人。
此外,在将全乡125户70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健康服务对象后,沈富琼还带领卫生院人员每季度开展2次随访工作。一次次排查和随访,也让她经历了从“白衣天使”到“黑门巴”的脱变。
始终不变:一颗为民服务初心
为民服务,是初心,亦是沈富琼一直以来的行动。
2016年来,沈富琼先后引领6名高校毕业生扎根麻邛、服务群众。
2017年,由于深得牧区群众喜欢和信赖,沈富琼被委派兼任麻邛乡安章村第一书记。积极帮助贫困群众争取公益岗位、住房维修加固、教育资助、医疗救助和低保兜底......沈富琼想方设法让老百姓不愁吃穿、生活得更好。
2020年,疫情突发。沈富琼顾不上安排好的结婚庆典,踏上返岗抗疫之路,在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2021年,在新冠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期间,沈富琼带领全员职工骑行、徒步深入全乡4个行政村走村串户,组织辖区群众、务工人员和常驻人口接种疫苗2000余剂次......
沈富琼个人也先后荣获“白玉县优秀医务工作者”、“第四批四川省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优秀人才奖励基金”、“脱贫攻坚专项嘉奖”、“甘孜州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此次,获评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沈富琼感到意外,“我觉得我所做的都是我该做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医生,我只是尽了我的职责而已。”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