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美丽四川!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

2022-05-22 11:04:00   四川生态环境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四川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珍贵物种基因库之一,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四川大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取得显著成效。我省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有哪些经验?为展现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生态环境厅征集了各市(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展播宣传,一起来看看吧~

雅 安

雅安市天全县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的多种植被类型分布,拥有完整的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天全作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位于中国西南山地核心区域,记录了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鸟类,五分之一的兽类、蝶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极具价值。

天全被列入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生态体验先行试验区”。通过多年的保护和建设,天全野生动植物资源已形成可观赏、可体验的独特优势。

试点以来,天全县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一是立足系统保护,为大熊猫留下完整家园。坚持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保护,遵守边界划定原则,坚守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二是坚持统一保护,整合优化管理体制。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积极建立完善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编制完成天全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三是恪守科学保护,积极传播公园理念。建立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监测信息平台,先后开展大熊猫重点区域种群动态监测、川金丝猴种群调查、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等科研活动。四是秉承协同保护,推进全民共建共享。

广 元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万公顷。2021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复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作为连接岷山山系北部大熊猫种群至关重要的走廊地带,正式从保护区向大熊猫国家公园角色转变。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是唐家河保护区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通过红外相机监测、重点区域调查、大熊猫种群DNA档案建立等专项调查,多次拍摄到大熊猫实体。2021年,为掌握野生大熊猫求偶方式和繁殖规律,结合近三年红外相机监测、生态监测、大熊猫种群DNA档案建立项目等多项调查结果,于2月底组织实施大熊猫野外繁殖行为调查项目。一是将近三年连续记录到野生大熊猫痕迹的区域划定为重点监测区,增加红外相机布设数量;二是以摩天岭、白熊坪、白果坪三个保护站为依托,组建3个野外调查组,从3月20日起在划定的重点区域进行蹲点调查。经连续一个月的蹲点调查,白熊坪保护站红外相机拍摄到大熊猫实体7次,单反相机拍摄到大熊猫照片1张;白果坪保护站红外相机拍摄到大熊猫实体5次,单反相机拍摄到大熊猫求偶视频5段;摩天岭保护站红外相机拍摄到大熊猫实体8次,单反相机拍摄到大熊猫求偶视频7段。

宜 宾

世纪竹园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大房村,总面积200hm²,园内拥有竹类35属485种,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竹类品种最多的竹类系统生态园、世界竹子博览园、竹种基因库。

中国是竹的故乡,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孕育了悠久灿烂的竹文化,有“竹子王国”的美称。长宁县是中国唯一的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生长地。世纪竹园以竹类植物及其生态系统研究和展示为主体,以竹类植物的收集、繁育、研究、利用、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将竹类植物繁育与景观建设相结合,集竹类植物的科研科普、科技示范推广、竹文化研究展示和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

佯黄竹是世纪竹园内珍稀竹类品种之一, 2004年初夏,该竹种子从越南被带回到四川长宁县世纪竹园播种育苗繁殖。佯黄竹笋味甜,较细嫩,供鲜食或作笋干,竹材产量高,单株秆最重达32.5kg,枝叶重12.5 kg,单位面积产量比当地盛产的硬头黄竹高出1倍,是一个新发现的优质笋材两用竹种,也是一个优良造纸竹种,值得大力推广繁殖这个高效益的乡土竹种。

眉 山

2020年,全国首个以萤火虫保护研究服务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成立,同时与湖北省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守望萤火”西南萤火虫研究和保护中心,该中心是西南地区第一家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组织。两中心秉承“创新、专业、联合、环保”的理念,全方位开展可持续的萤火虫保护与研究,致力于青神县乃至西南地区萤火虫自然调查、栖息地保护、科普教育以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等工作,为萤火虫保护与发展把脉定向,实现萤火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同时将萤火虫作为生态保护的支点,推动形成青神乃至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和新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中心在技术服务、萤火虫习性调研、萤火虫监测体系、萤火虫科普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2021年,青神县开展了第一届赏萤节,取得较好的效果和经验。一是提供赏萤季技术服务,为观赏季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组织开展了萤火虫全县调研,同时将青神县发现的未知珍稀水栖萤火虫命名为“青神萤”,有利于我国萤火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建立了全县萤火虫调研监测网络体系,监测范围覆盖全县大部分区域。四是开展了萤火虫科普培训及讲座。中心积极开展萤火虫科普和宣传工作,2021年参与媒体推介1次;拍摄宣传影视1部,阅读量达191万人次以上;线下培训讲座2次,为“竹里萤光”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形象。

阿 坝

四姑娘山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区内主要的地貌类型为冰川地貌,被誉为“雪山的博物馆、古树的陈列室、植物的展览地、动物的生态园”。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科技知识、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不断提高全民生态与科学文化素质,使四姑娘山逐步成为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与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场所。加大科普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完成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智能巡护系统,实现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直接服务于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监测、生态指标动态管理。强化生态环境科普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宣传活动。注重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保护,在保护区设置12条动物监测样线和73个红外相机点位,共拍摄照片103825张,拍到135种动物。加强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2020年分别在长坪沟、双桥沟、海子沟和四姑娘山镇四个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建立5处水质、大气、噪音监测点,对地表水、气象、大气、噪声等进行科学监测,目前监测数据已实现在线实时查看功能。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