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四川这五年⑨ | R&D经费首次突破1000亿元,四川科技创新投入屡创新高

2022-05-25 19:11: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R&D经费首次突破1000亿元、专利授权总量10.84万件……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川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迈步向前。四川,用实实在在的成绩,交出了一份治蜀兴川的答卷。

今日,四川发布客户端通过省统计局发布的系列分析报告,用一组组数据带你一起读懂四川。

全省R&D经费首次突破1000亿元

经费总量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省投入R&D经费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55.3亿元,比2016年增加493.9亿元,增长88%,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6年以来平均增长17.1%;总量排全国第7位,提升1个位次。

投入强度跃升新高度。2020年,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的比重)创新高,达到2.17%,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0%目标任务;比2016年提高0.4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创历史新高。

执行主体形成新合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是R&D活动的三大执行主体。在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全省各创新主体坚持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持续加强科研投入。2020年,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5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2016年以来平均增长17.1%,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51.9%,比重比2016年提升6.1个百分点。科研机构投入R&D经费416.6亿元,比2016年增长45.7%,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的贡献达70.9%,平均增长17.7%。高等院校投入R&D经费85.2亿元,增长8.4%,平均增长15.5%。

政府投入呈现新成效。分资金来源看,2020年全社会R&D经费中来源于政府部门的资金为420.2亿元,比2016年增加179.8亿元,增长74.8%;占比为39.8%,降低3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政策实施成效看,2020年享受加计扣除减免政策的企业为1429家,实际减免税33.7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46.9%和51.4%,企业对政策的认可度达到94.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迈出新步伐。从区域来看,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投入R&D经费898.2亿元,比2016年增加411.4亿元,增长84.5%。其中成都市投入R&D经费551.4亿元,增加262.3亿元,增长90.7%,占全省比重达52.4%,提高0.9个百分点;绵阳市投入R&D经费215亿元,增加86.9亿元,增长67.8%,R&D经费投入强度达7.14%,比2016年提升0.14个百分点,排全国地级市前列。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投入R&D经费分别为83.9亿元、50.3亿元、21.1亿元和1.8亿元,分别增长99.3%、212.4%、33.5%和174.8%。

人才聚集呈现新景象。2020年投入从事R&D活动人员达到29.3万人,比2016年增加7.8万人,年均增加1.9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359万人,拥有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0余人。省青年科技基金支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262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苗子工程项目累计支持培养1193名科技人才。截至2021年末,全省拥有两院院士65人。

专利授权总量10.84万件

知识产权稳步推进。2020年专利申请受理16.76万件,比2016年增长17.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27万件。专利授权总量10.84万件,增长73.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2万件,增长36.5%。知识产权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发展与运用取得新成效。

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十三五”以来,累计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513项,培育重大创新产品627个。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248.8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3.4%;技术输出成交、吸纳成交分别达1244.6亿元、875.6亿元,年均增长34.5%、24.5%,净输出369亿元。

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整机、大飞机关键部件等创新产品200余个。重型燃机、核电装备、高端无人机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涌现了歼20、华龙一号、“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等重大成果。

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超过3万家(个)

创业创新主体迸发新活力。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建成各类孵化载体700余家,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超过3万家(个)。截至2020年末,建成各类孵化载体近1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备案瞪羚企业100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构成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创新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2020年,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51.9%,盘踞“半壁江山”。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135.2万户,达771.6万户。2021年全省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47家,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步入“万家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推动全省跨过创新型经济体门槛,培育出多家“独角兽企业”和“科创板”上市企业。

高能级平台加快建设。截至2020年末,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800余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83个,成都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绵阳(中国)科技城进入“1+5+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序列。省部省院省校合作持续深化,与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科技委、中科院、中物院多个国家部委和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四川),科教协同、科卫协同等持续推进。

2021年五大现代产业增加值超万亿元

科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推动下,2021年五大现代产业增加值超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保持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5.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

科技合作深度开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成立川渝协同创新专项工作组,签订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和科技专家库共用、成果转化共促、科技资源共享“1+3”合作协议,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领域联合实施首批川渝科技创新合作15个重点项目,成立川渝高新区产业联盟、技术转移机构联盟。国际科技合作全方位推进,与全球156个国家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6家,首批备案支持5家外资研发机构,支持建设日韩、拉美、澳新、以色列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院。举办川以合作系列线上对接、“中欧科研快车”四川行、“创新升级·香港论坛”、东盟博览会嘉宾省等系列活动,获批中国一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科技助力社会事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成效显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建成国家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8家,建立涵盖1400余家医疗机构的协同创新网络。截至2020年末,分三批立项39个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攻关项目,支持经费7510万元,研制出新能源移动P2+核酸检测车,5个检测试剂实现产业化,开展16种创新药物和4种仿制药物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公共安全、文化旅游、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持续开展。建成“四川科技扶贫在线”信息服务平台站点104个,科技扶贫深入推进。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升。得益于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四川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四川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18项。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全省综合创新能力排全国第11位,比“十二五”末高5个位次。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