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四川这五年⑩ | 四川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3项

2022-05-26 16:01: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1项,三星堆和皮洛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川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省文化领域强势推出一系列战略谋划与务实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强省建设成就斐然。四川,用实实在在的成绩,交出了一份治蜀兴川的答卷。

今日,四川发布客户端通过省统计局发布的系列分析报告,用一组组数据带你一起读懂四川。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3项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川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构建了战线最长、数量最多、服务最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人民文化获得感、可及性、满意度有效提升。

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免费开放,在全国率先启动图书馆、文化馆错时延时开放,省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天府新区文化中心开工建设。截至2021年末,共有博物馆263个,比2016年增加24个;公共图书馆207个,增加4个;文化馆206个,综合文化站4089个。乡村文化振兴行动全面提升,千村文化扶贫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创新开展,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广播影视传播能力持续提升。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川大力实施广电领域“六大工程”战略,创新推动“高清四川,智慧广电”专项改革落实落地,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基本实现全省电视户户通、行政村广播全覆盖。实施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和覆盖项目及广播电视进州县学校工程,传播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全省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2%,比2016年提高2个百分点;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6%,提高1.3个百分点。

新闻出版繁荣发展。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新闻出版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大力实施出版振兴工程,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坚持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出版了一大批广受读者欢迎的优秀出版物和精品出版物。推进四川历史文化名人、《巴蜀全书》、《“江口沉银”历史文献汇编》、“156项目”等重大出版工程,扩大巴蜀文化影响力。2021年,全年出版图书14680种,出版量39721万册;出版地方报纸78种,出版量98318万份;出版期刊354种,出版量5084.5万册;录像制品88种,电子出版物658种,各种出版物及出版量均列全国第一梯队。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深耕巴蜀文化沃土,不断推动四川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国民教育、宣传普及、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六大体系,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传统节日振兴等重点工程,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加强。截至2021年末,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333个,省级传统村落104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11项。三星堆商代遗址和稻城县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双双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三星堆考古直播多次刷屏,成为现象级话题,并登陆央视春晚,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四川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037.13亿元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谋划部署,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时出台纾困帮扶政策,多措并举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持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全省文化产业总体实现逆势增长。

文化经济总量明显增加。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037.13亿元,比2016年增长53.9%,年均增长11.4%,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4.02%提高到2020年的4.2%,提高0.18个百分点。2016—2020年间,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文化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立足新形势,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2020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68.6%,比2016年提高5.7个百分点。2020年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实现增加值1430.1亿元,增长58.5%,年均增长12.2%,增速比整个文化产业高0.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增加值占整个文化产业的比重为70.2%,提高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核心领域是与人文素养及人民文化生活最为密切的行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上升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体现。

文化市场主体快速成长。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扶持文化企业发展,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增多,一批规模大、影响深、效益好的头部互联网企业纷纷落户四川,并实现高速发展,带动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末,全省规上文化企业2228家,比2016年增长44.4%;企业资产总计6877.6亿元,增长117.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638.6亿元,增长79.2%;2021年企业资产和年营收突破“双百亿”的企业达到6家。

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与文化产业结合紧密的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强劲增长。随着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文化新基建融合更加深入,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劲,“互联网+文化”“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融合业态正焕发勃勃生机,逐步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2021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规上文化企业达到188个,实现营业收入10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收的21.9%。

文化产业集群趋势明显。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日渐明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5个,国家级动漫游戏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1个,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

全省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14.0亿美元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参与“感知中国”“文化中国”等国家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构建全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格局,相继在多个国家举办“人与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古蜀文明数字文物展、纪念大熊猫走向世界150周年、“中华川菜·世界品味”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功打造西博会文化品牌,并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府白皮书,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10个主要区域平台之一。2021年,全省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1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6%,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3.4%,成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