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网传媒·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正在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今后五年,是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五年。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四川如何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机遇,乘势而进、蓬勃向上?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哪里? 即日起,四川发布特别开设【党代表谈•经济发展新动能】专栏,就如何抓发展、惠民生话题,邀请党代表畅谈机遇、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党代表名片:陈玲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四川省大数据中心政务服务推进处高级经济师
“‘一网通办’就是通过整合线上线下的业务系统及相关数据,实现找政府办事可以像在网上购物一样方便快捷。”
经济学专业出身的陈玲,先后从事过市场策划,经济研究分析的工作,目前在大数据中心从事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和“一网通办”改革相关工作的她,谈起“一网通办”来滔滔不绝。
陈玲告诉记者,目前四川省大数据中心正在做的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能显著提升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和社会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经济发展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跨部门、跨区域
数据跑起来,办事“零见面”
2019年7月,四川省开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项行动,目标是把面向社会的所有线上线下服务事项,逐步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就像“网购”一样便捷。
2021年1月,《四川省“一网通办”能力提升百日攻坚行动方案》出炉,其中要求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破解系统对接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推广使用难等突出问题,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在陈玲看来,“一网通办”与“网购”有诸多相似之处。
“从登录平台、选择办理事项,到提交申请材料、一键下单,最后实时查看进度、邮寄办理结果,让企业群众足不出户或者“少跑腿”就可以办成事。”
一网通办的背后,依赖于政府各部门之间业务大协同和数据大共享,陈玲介绍,以前开办企业,需要跑市场监管、税务、公安、人社、住建等部门提交申请,一个部门多次跑、多个部门往返跑。现在通过系统对接、信息共享,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等业务“一窗通办”、“零见面”。
“一网通办”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在推进电子证照共享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缺乏规范性文件支撑,各部门对电子证照重视不一、承认度低等实际问题。为此,四川省大数据中心推动出台了《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电子证照签发标准、应用场景和使用异议处置,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电子证照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应用。
防疫情、助发展
“大数据”不断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疫情防控中,大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在14天内紧急开发上线了“四川天府健康通”,通过海量数据精准的赋码、管码、变码等,让疫情防控的组织和执行更加高效,实现较好的支撑疫情防控。
不光是疫情防控方面,在和大数据打交道后,陈玲发现大数据已然是一种新型的重要的生产要素,渗透到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全省数字化牵头部门之一,我们的工作是深挖数据价值,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同时,大数据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能力方面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正在做的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
去年,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创新性推出天府通办(个人版)、“天府营商通”(法人版),提供个人从出生到养老11个生命周期、企业从开办到注销9个生命周期共1000余项服务,推出“蓉易办”“乐易办”等一大批特色分站点。
陈玲记得,这些变化,有些来自政府部门的主动优化,比如为助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上线助企纾困服务专区,实现政策一站知晓、服务一站办理、咨询一站互动;为了推动实现更多事项“掌上可办”,减少企业群众办事跑腿,我们优化了身份认证功能,增加人脸识别等认证方式。
还有些来自现实发现的问题,比如为了让少数民族群众、老年人能够享受网上办事的便利,平台上线藏汉双语和藏语语音播报功能、爱心服务专区。
在陈玲看来,“大数据”的利用正在显著提升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和社会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川网传媒特别报道组记者 王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