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网传媒·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正在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今后五年,是迈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五年。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四川如何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机遇,乘势而进、蓬勃向上?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哪里? 即日起,四川发布特别开设【党代表谈•经济发展新动能】专栏,就如何抓发展、惠民生话题,邀请党代表畅谈机遇、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党代表名片:叶晓瑜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管理部科研业务总监,特级研究员,2019年四川省三八红旗手,202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改革是盘活攀西钒钛资源的重要路径,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撑。”
在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科研管理部科研业务总监、特级研究员叶晓瑜看来,丰富的钒钛资源正在给攀西地区、四川乃至全国创造广阔机遇。
如何进一步提升矿藏资源利用率,制造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种钢材、精密器件?叶晓瑜告诉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科技研发投入很重要,对于人员的管理同样关键。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
助推基础设施能力跨越提升
叶晓瑜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地下的矿藏中可以提炼出铁,剩余的部分可以提炼出钒和钛,铁可以炼成钢,而钒能够提升钢的强度,拓展钢的性能,轻型、高强度的钛也是航空航天领域必不可少的原料。
钒钛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如何提升材料的耐腐蚀性?如何在减少材料质量的同时保证性能?如何充分利用矿物废渣?都是工程师们思考和正在突破的问题。
重载线路是货运专线铁路的特殊类型或顶级种类,专门运输大型货物,对列车的载重运量要求很高。
针对我国重载线路钢轨服役寿命由9亿吨提升到15亿吨的重大需求下,钢轨母材和焊接接头大幅伤损的问题,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采用大断面连铸坯制造重载钢轨的技术思路,在实现钢轨百米长定尺的同时提升其综合性能。
改良后的钢轨应用于我国大秦重载线、朔黄重载线等铁路,其焊接性能优良,减少了焊接接头数量,耐磨损性能和抗擦伤、抗剥离性能良好,市场占有率90%以上,为我国重载线路安全、高效运营与低成本维护提供了支撑,促进了铁路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保护、激励研究活力
钒钛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技术突破也离不开“人”的作用,叶晓瑜告诉记者,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告别“死工资”只是第一步。
绩效考核和分红的激励给了科研人员长期奋斗的物质基础,在此之上,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正尝试为年轻人搭建干事创新的平台。用叶晓瑜的话说,一个“创新生态”的建立往往能够给青年研究人员更多精神鼓励。
记者了解到,目前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下设的成都材料院已经开始为青年研究学者打造科创空间,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产业化。从一个想法到一个产品,在科创空间的保护和激励下,青年研究学者更容易产生“获得感”。
展望未来,叶晓瑜认为钒钛产业潜力充足、大有可为。
“随着经济生活对材料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钒钛资源作为高性能材料的支撑元素必然面临更多需求。”
以东北大学、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连铸凝固末端重压下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例,项目获得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实现了高端大规格型棒材产品的高效低成本稳定生产,对推动我国钢铁行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正在走进人们的视线,未来驱动一辆汽车的既可以是锂电,也可以是氢能源,甚至可能是钒电池。
叶晓瑜告诉记者,作为新能源的一种路径,关于钒电池电解液的研究正在深入开展,钒电池充放寿命长、安全性高,作为钒资源大国,发展钒电池有望成为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思路。
川网传媒特别报道组记者 王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