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在重庆召开。近年来,川渝两地携手推动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工作,环境保护水平快速提升,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生态环境政策协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中取得了积极进展。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李岳东
强化战略协同 争取项目支持
记者了解到,两地成立了生态环境联建联治专项工作组,签订生态环境合作协议超80个。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机制、“无废城市”共建机制、跨省市生态环境保护联动督察机制,协同制订修订10余项地方性法规和10余个地方标准,联合开展环境执法70余次。同时不断推进22个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服务。其中,引大济岷工程等水利水电项目15个,成渝中线高铁、西成铁路等铁路项目4个,水运项目3个,涉及总投资4469亿元。
共治跨界污染 共建生态屏障
两地在统筹建立并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同时,建立了“1+11”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实施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共同营造“两岸青山·千里林带”251.36万亩,完成长江干支流沿岸10公里范围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超4100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1200平方公里。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李岳东表示,下一步,两地将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两地将不断健全区域推进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工作。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在81条川渝跨界水环境治理、成渝地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此外,在跨界污染协同治理领域,将深化环境治理协作联动。实施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开展长江干流和濑溪河跨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深入开展联合执法督察,共同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同时优化调整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及省级生态县创建。(川网传媒特别报道组记者 夏婉琳 乔永祯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