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开启“上蒸下煮”模式,这份防暑宝典请收好

2022-07-07 14:17:00   首屏新闻综合

1_副本.jpg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天(7月7日)10时38分,我们迎来小暑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5个节气,标志着盛夏登场。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民间,通常把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日子称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可谓“热力”十足。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高温高湿的“桑拿模式”陆续开启。

连日来,四川高温天气持续,尤其盆地内“高烧”持续不退,多地突破我省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据相关实时气温统计,四川已经成功热过吐鲁番,全国最热TOP3全在四川,依次为40.5℃宜宾高县,40.3℃乐山马边和40.3℃成都简阳。

据@成都气象 消息,从今天开始,预计未来两天晴热天气维持,最高气温依次为37、36、35℃,虽然后两天西部山区多分散阵雨,但整体依旧是持续的高温天气!此外,据四川省气候中心预计,盛夏期间(7~8 月),四川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盆地中部(资阳、遂宁、内江)、盆地南部(自贡、宜宾、泸州)有阶段性高温热浪发生,高温日数接近常年略偏多。

夏日炎炎,千万别把中暑当小事,这份防中暑宝典,快转发给身边的朋友们。

默认标题_公众号封面首图_2022-07-07 10_30_03.jpeg

认识中暑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三型。

先兆中暑是体温正常或略微升高 (<38 ℃)情况较轻的中暑阶段。只要尽快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主要表现是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

轻度中暑情况相对于先兆中暑较为严重,表现为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但是经过及时救助处理,数小时内也可恢复。所以发生中暑也不必过于慌张,及时采取救助措施即可。

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重度中暑。因为重度中暑不及时治疗极易发生休克,危及生命。

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热痉挛属于热射病的早期表现。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抽搐,这种疼痛较为剧烈。

有心脏病史的病人,低盐饮食者,或者在凉爽地方静坐1小时后症状仍不缓解者,一旦出现症状就要赶紧上医院。

热衰竭起病迅速,患者常出现眩晕、呕吐、痉挛、昏厥等症状,体温升高,但低于40℃。

如不及时干预治疗,会快速发展成热射病。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占中暑的8.6%~18.0%,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以核心温度升高超过40℃,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以及进行性多器官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极高。

急救“五招”对付中暑

一般情况下,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病人经过现场救护可以恢复正常,所以遇到中暑不要过于慌张,先掌握一下急救方法。

一移: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二敷:头部先用温水敷,后改为用冷水、冰水敷,帮助患者冷却体温。

三饮:饮用含盐饮料,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补充部分无机盐。

四擦:因高温、高湿、无风,身体散热困难时,可用冷水或冰水擦浴至皮肤发红。

五降:当体温高达40℃以上,中暑者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时,尤其是面对热射病患者,救治要遵循3个原则:

1、快速、有效、持续降温。

2、迅速补液扩容。如果难以口服补充液体时,要静脉补液。

3、控制躁动和抽搐。同时拨打120.尽快把病人送到医院急诊科就诊。

切记!千万不要给重度中暑的病人喝水。

预防中暑

1、增加饮水频次。在高温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4杯水(每杯水约200~300 mL),饮水应少量多次。

2、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盐分与矿物质的流失,补水时应注意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盐分与矿物质。

3、注意休息和个人防护。高温下工作时,应做好职业防护。户外活动宜穿着浅色、透气、有助于散热的衣物。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