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印发 部署10项重大工程

2022-07-08 17:09: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构建全省“四区九带”生态修复格局,提出八大分区主要任务,部署十项重大工程。7月8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召开 2022年第一次新闻通气会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根据《规划》,到2035 年,全省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将实现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基本建成,蜀风雅韵的魅力景观系统全面呈现,《和谐、安全、高效、协同、美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基本构建。

据悉,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对加快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进生态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省划分为8个生态修复分区

《规划》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综合治理分区分类修复、改革创新完善保障机制的原则。围绕安全屏障更牢固、生态产品更优质和空间格局更优化等3个方面设定了23 项规划目标指标。

《规划》明确,以山水本底为依托,落实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四川省重要生态安全地位为依据,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构建“四区九带”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同时,按照“气候区划—地貌分异— 流域分区—生态系统类型”区划体系,以重点流域和重要山脉为基础单元,突出自然地理完整性、生态系统连通性和生态问题相似性等特征,将全省划分为8个生态修复分区。

聚焦生态修复重点区域部署10大工程

《规划》以修复分区为指引,明确各相关部门实施草原植被恢复、森林质量提升、湿地恢复等单要素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重点区域和主要任务。

《规划》聚焦生态修复重点区域,部署了金沙江上游高原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雅砻江中上游高原湿地水源涵养与高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岷山—大渡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金沙江中下游— 大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修复、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成都平原人居环境提升与川中丘陵水土流失防治、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网络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10大重点工程。

坚持因地制宜 构建生态修复“山水”格局

《规划》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成果,结合省级各部门监测数据和实施成效,对全省森林、草原、湿地、河湖、农田、矿山等生态要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内容共囊括20多个部门150 余项专题数据,并建立了3级5类综合评价体系,从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系统状况和演替规律等方面,全面摸清了我省自然地理条件、生态本底特征。

《规划》还覆盖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两廊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叠加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一带四屏多廊”空间生态结构,以“山水格局”思路将全省重要山脉和重要流域纳入生态修复格局,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四区九带”生态修复格局。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