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后疫情时代”探索舞台艺术的边界  线上线下各展所长

2022-08-10 08:02: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8月9日,四川省“后疫情时代”舞台艺术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围绕舞剧《醒·狮》“1元直播”刷爆网络成功“破圈”,多方探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舞台艺术如何走出发展新路子。

剧粉线上“奔走相告”
难以复刻的机遇仍具借鉴意义

7月21日晚,《醒·狮》在四川大剧院空场演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特殊的云上演出,获得340万人次观看,4778万人次的关注,连日来已成为四川、广东乃至全国的热点。

《醒·狮》剧照(四川大剧院 供图)

四川省演出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吴佳蔚在盘点助力《醒·狮》出圈的因素时,提到了时刻关注四川大剧院演出动态的剧粉们。

吴佳蔚介绍,让《醒·狮》直播前就火起来的“神秘推手”,是一条从成都本地剧粉群的简短文案。“剧组人也来了,台也搭了,最终决定今天晚上7:30继续演出……”剧粉们将《醒·狮》改为线上直播的信息在各大社交平台奔走相告,成为该剧的“自来水”。而这也是四川大剧院与剧粉们的“双向奔赴”。

直播期间,超200万人次的观众涌入。一时间,直播间进不了、重复付费等问题出现,但四川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在各大平台上及时收集、反馈、解决问题,最终为线上观众呈现了一场不打折扣的精彩演出。

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马文东在会上谈到,多方力量、多种因素碰撞下成功的《醒·狮》无法复刻,但此次探索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醒·狮》的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淀,有了积淀才能谈创新。”

打破时空地域限制
以“在地性”去探索表演的边界

如果说《醒·狮》的成功是四川舞台艺术在“后疫情时代”创新的“试水者”,那么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打造的《金沙江上那座城》这部极具四川特色的剧目则在探索打破剧场演出的时空与地域限制上进一步发力,再次引来了85万人次云端“围观”。

“线上是很好的宣传途径,但是传播的速度太快了,这也意味着观众需要有新的互动性。”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艺术总监董凡建议,在一度创作完成,主创们拿到剧本开始排练之后,在二度创作时就开始与未来的观众在线上开展互动。“这样也许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

《只此青绿》剧照 (域上和美 供图)

不只如此,《只此青绿》在此前就已出现了“三轮加场”“三轮售罄”的盛况,最终确定为5天8场的高密度演出。域上和美集团品牌研发中心总监刘玉婷介绍,《只此青绿》巡演版到每个城市都会遇到巡演时间短、观演场次有限的限制,而打造《只此青绿》的旅游演艺版则能将“青绿”IP常态化,继续延续它的生命力。

如何实现IP的落地,“在地性”是域上和美多年探索得出的关键词。无论是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浸没式冒险秀《亚丁密码》,还是为城市定制的《成都偷心》,它们都基于一个地方的独特气质,让文化IP落地的同时探索剧目的边界。

“线上与线下各有所长,不能说线上演出可以取代线下演出,也不能说线下演出不需要做线上转化。”在四川省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四川省锦城艺术宫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传看来,“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舞台艺术工作需要打破时空地域限制,从生产源头开始创新。

随着线上线下同步探索的深入,观众走出传统剧场、走向新的空间,演员走下舞台、走向观众也将成为常态。“文艺院团和演艺企业在生产创作环节就应当转变思路,把线上演出考虑到创作理念里面来,针对一个项目创排巡演版、驻场版、线上版,线上线下演出应该各展所长。”刘传说。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潘阳薇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