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已于近日正式印发。
据了解,四川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出台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规划纲要的省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纲要》也是四川第一部中长期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的规划纲要,将成为指导全省各地加快美丽四川建设地方实践的规划指南和科学指引。
15年建设期共分为3个阶段
《纲要》共十章四个部分,围绕美丽四川建设的总体目标,将15年建设期划为3个阶段,围绕经济、生态、环境、城乡、文化等重点领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5年为一个阶段梯次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到2025年,美丽四川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绿色低碳经济持续壮大,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多彩人文之韵充分彰显。
到2030年,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全面好转,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市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四川。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成,自然生态生机勃发、碧水蓝天美景常在、城乡形态优美多姿、文化艺术竞相绽放的美丽画卷全面呈现。
从具体实现路径上,美丽四川不仅要求外在美,看得见摸得着,如美丽家园、宜人环境、自然生态,老百姓可触可感;也要求内在美和制度美,如要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繁荣底蕴厚重的巴蜀文化,推动文化艺术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这是四川恒久美丽的内生动力。
此外,四川还成立了美丽四川建设智库联盟,将通过搭建学术研讨平台,围绕美丽四川建设目标任务,开展政策解读、战略研判、形势分析等工作,为美丽四川凝聚智慧力量。
首提构建功能清晰的美丽四川空间格局
《纲要》提到,建设美丽宜居城市,构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为契机,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为支撑、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分类探索建设美丽城市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纲要》还首次提出构建功能清晰的美丽四川空间格局,即“所见即所得”,不破坏不人为割裂自然原有的生态格局,遵照自然生态本有面貌,将“美丽”注入产业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依托四川独特的生态之美、多彩的人文之韵,探索生态好、生活富、经济优、文化兴的发展道路,奋力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天府画卷。
同时,为培育美的理念,量化美的标准,《纲要》规划长达十五年,涵盖空间格局、美丽家园、绿色经济、宜人环境、自然生态、巴蜀文化和治理体系7大板块。7大板块内容既注重现有美的塑造和打造,也注重未来美的意识和理念的培养。
据悉,《纲要》还通过8个子栏目和《美丽四川建设指标体系表》将美丽四川建设予以量化。在7大板块之下,四川将分别实施美丽城乡建设、推进碳达峰、产业绿色转型、蓝天碧水净土、安居等8个重大工程;7大板块均有对应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与以往规划中的指标体系相比,更加侧重“美丽”和“绿色”成分的指标。(记者 李菲菲 杨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