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江堰对口支援共建之花在跑马溜溜的山上绽放……

2022-09-18 10:10:00   康定融媒

2022年9月5日中午12点52分,泸定发生6.8级地震,在接到医院电话后,都江堰市援康干部、现康定市民族医院副院长田梅带领5名医护人员在9月6日一早前往灾区进行支援,这是田梅经历的第二次地震,时隔14年,从受灾到救灾,这一身份的转变,是田梅人生路上值得加以标注的经历。

9月6日,泸定地震后第二天,前往支援的田梅与同事们负责配合当地相关部门开展核酸采样,当天共采集核酸样本4400余份。9月8日下午两点,田梅与同事们正在磨西古镇游客中心发放中药大锅汤,突然遇到一名因过度疲劳晕倒的女民兵,她们第一时间对她实施了救助。

田梅是都江堰市中医医院住院部第一党支部书记,已从事医务工作26年。2021年5月,作为都江堰市第六批援康干部,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这个未曾谋面却在一首康定情歌中听过无数次的地方,担任康定市民族医院副院长一职。

很多人的生命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逝去,也有很多人在那场地震中重生,田梅就是其中之一。被埋在地下7个半小时的绝望,被陌生人不顾自身安危地拯救,这一切在田梅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种子,在地震过去13年后被她亲手种在雪域高原。

田梅的父母都已70多岁,母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父亲患有帕金森,卧病在床。虽然也有担心,虽然满是不安,但田梅还是安慰自己两年一眨眼就过去了,等回来再好好尽孝。可是,她怎么也没想到,援康伊始,她就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田梅告诉记者,世事难两全,人生总会有遗憾,她相信从小被自己视为榜样的父亲一定会理解并支持自己的选择。在援康的路上,是因为有家人作为后盾自己才能更加坚定。

都江堰到康定距离近300公里,海拔相差2000多米,刚到康定的田梅出现了缺氧、应激性胃疼、失眠等高原反应。但此刻的她却面临着一项重要的任务,帮助康定市民族医院完成二甲创建工作。为做好创建工作,她认真调研,结合地区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先后修订了中医护理方案、西医护理技术标准、护理工作制度等,将都江堰经验带到了康定,组织民族医院管理人员与医护人员分批次前往都江堰市中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半年的努力,2021年12月,康定市民族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二级甲等民族医院评审,并于2022年6月顺利挂牌。

在二甲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时,2021年9月都江堰市援建康定市新都桥镇卫生院高压氧舱项目正式启动,田梅负责协助该项目建设,期间她多次与工作队前往实地进行考察调研,积极协调都康两地。同年12月,新都桥镇卫生院高压氧舱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这极大地优化了新都桥镇卫生院医疗急救和高原反应病人的就诊环境,提升了康定市折西片区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在援康的一年多时间里,田梅多次组织相关人员下乡义诊,送医到家庭、到学校,为提高义诊的效果,每次义诊前她都会与当地卫生院人员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面瘫等常见疾病,制作宣传单,详细介绍常见病的病症表现、应对及调理方法。

疫情防控是近几年的重要工作之一,虽位于管理岗位,田梅仍主动请缨参与疫情防控,不管是疫苗接种点还是核酸采样点,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田梅所在的都江堰第六批援康工作队有25名,分别就职于医院、学校、发改等部门,工作中的他们兢兢业业,生活中的他们友爱互助。

从2016年至今,曾经或正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的都江堰援康干部共有100余名,他们克服着海拔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克制着距离带来的对家人的思念,远离家乡,在这个小小的高原情城倾尽所学,为康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一拨接一拨,一轮接一轮地干下去,书写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援康故事。

康定的发展离不开这群可爱可敬的援康干部,他们的高原故事,康定人不会忘记,康定的一山一水不会忘记,来自他乡的“同乡人”每一点的付出都镌刻在康定向前的每一步里。都江堰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紧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拉进与群众的距离,秉持着藏汉一家亲的理念,与康定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尽情绽放。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