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年来,都江堰市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城市最靓丽的名片和最优质的资产,扎实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着力实现城景共融、绿色发展。
一、底气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是全球为数不多的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一体的“三遗之城”。
全域面积1208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92—4582米,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地貌特征,拥有龙池—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大熊猫栖息地等特色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0.34%,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空气质量多年保持成都市前列,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空气负氧离子高达12000个/立方厘米,生态资源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具有不可复制性,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成都平原的水源涵养地。
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市、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殊荣,被誉为“天然氧吧”“长寿之乡”,2022年1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生态县,连续5年获评“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二、行动
(一)精心组织安排部署
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都江堰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和《都江堰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0—2030)》,召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动员会、调度会、业务培训会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纲、密集部署,全市各成员单位上下一心、积极作为,高位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精细守护绿水青山
划定“85%自然生态环境区、15%生态经济区”功能分区红线,调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29平方公里。完成347.8平方公里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勘界,划定394平方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部分)保护范围,启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被原环境保护部、原国土资源部等国家七部委评定为优秀等级。2021年,“绿色中国行:两山路上看变迁”走进都江堰,我市荣获“2021绿色中国特别贡献奖”。
聚焦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强功能、补短板,以四川省县级城市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6%。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健康城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1.3岁,宜居宜享公园城市属性加速呈现。
成功探索青城山—都江堰零碳景区模式,实现景区温室气体净零碳排放,开启全国旅游景区碳中和先河。在全国率先实施“山长制”,被省委深改组推广并获国家林草局肯定,龙池-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全省第二名、成都市第一名。
(三)精准开展污染防治
持续实施“六大治霾行动”,推广水泥、铸造、砖瓦行业绿色发展标杆企业打造成果,强化夏季臭氧防控和秋冬季大气攻坚行动,推进禁燃区外锅炉改造,开展涉气工业源污染物排放清单调查,强化道路扬尘、露天焚烧和餐饮油烟排放管控,编制“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和碳排放清单。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2天,优良率85.4%,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年达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要求,完成张家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16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技术改造、城区2.5环内排水管网体系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创新在柏条河、徐堰河成都市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磨儿潭应急水源地安装13处移动式电子围栏,饮用水水源保护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严格落实“河长制”,精准推进“口长制”管理。2021年,全市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印发《都江堰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土地上市和供后监管的实施意见》,对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在持续开展危废整治三年行动基础上,开展涉重企业、医疗机构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多个领域的专项检查,经排查我市无产生或排放涉重金属的重点行业企业,危险废物转运处置率达100%。目前,我市土壤环境情况总体稳定。
发起成立长江上游首个生态保护检察联盟,承办第二届渝川黔滇藏青六省(区、市)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协作联席会。与汶川、温江等地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开展岷江流域跨区域联合执法和常态监测5次、应急演练1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0件,共同保障岷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
(四)精密根植生态发展
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的具体承载,高标准建设青城山旅游装备功能区,重点发展旅游装备制造、食品饮料,适度发展新材料、精密机械和医药等产业,着力构建以旅游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体系。引进爱尔兰黄金骏马啤酒产业园、“新贵”健康饮料元气森林生产基地等绿色工业项目,加快打造“天府好水”产业积聚地。
深入挖掘“山、水、道、熊猫”等生态旅游资源,文旅新业态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文旅经济快速发展,以良好的生态本底为依托,成功打造融创文旅城、特色旅游小镇、川西音乐林盘等新地标,连续4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以成都市首批“环境与健康研究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康体养生产业,四川都江堰天府青城康养旅游案例入选文旅部《中国度假休闲旅游发展示范案例》,问花村中医药特色养生花海、隐秀尚庭酒店中医药养生院子入选2020年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以“三位一体”聚焦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始终坚持“姓农为农”,以守住粮食安全、守住绿水青山和守住农民基本保障的底线思维精心谋划,坚守农业根本,以天府良田建设为导向,夯实“天府粮仓”底部支撑。坚持“农业+”产业链模式,推动花蕊里灌县川芎产业园等26个总投资292亿元的农商文旅融合项目签约落地,培育拾光山丘、向荣花里等一批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成功开发“灌米”“灌油”、猕猴桃面膜等13种精深加工农产品,构建起“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农业品牌体系,培育出天赐猕源、稻米家、圣寿源等11个优质农业品牌,创建85个“三品一标”、7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6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都江堰猕猴桃入选2021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品牌价值高达21.84亿元。
三、参与
生态文明进课堂。编制了一套既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又体现本土特色的教育读本《都江堰市生态文明读本》,并开展教育课堂活动,在青少年中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都江堰实践成果广传播。在市行政学院开展生态文明特色教育活动,通过开设都江堰水利工程生态文明价值专题课程、打造生态文明展厅、开展生态文明大讲堂教学及水利工程现场教学、编印生态文明专刊等方式,向中组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重点班次推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生态文明价值专题课程,面向来自全国的学员展示传播研究成果。
人人参与齐创建。广泛用好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政务新媒体线上平台,发挥高速路出口高架桥、主要干道宣传灯箱、公交车车内看板、公交站台宣传栏、LED公益屏幕等线下宣传优势,围绕“两山论”重要论述等重点工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宣传,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人人参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浓厚氛围。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需要你我共参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共同建设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